天公道
內外丹功 靜坐 氣功 禪修 經脈 健身 瑜珈 推拿 整脊 身心靈

陰陽蹻維脈

 

陰維脈

陰維脈.jpg

陰維脈,奇經八脈之一。“維”者繫也,陰維脈與六陰脈相聯繫,維繫諸陰經。陰維脈起於小腿內側築賓穴,沿腿股內側並足太陰、厥陰上行,至咽喉與任脈會合。《素問·刺腰痛論》:“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王叔和說:「診得陽維脈浮者,暫起目眩,陽盛實者,苦肩息,灑灑如寒」;「診得陰維脈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痛,肋下支滿,心痛」。

陰維脈有病時,有心痛的症狀。《難經·二十九難》:“陰維為病,苦心痛。”

交會穴﹞

築賓穴(郄,足少陰)

築賓穴.jpg

文章標籤

jAdese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22 Thu 2017 11:22
  • 衝脈

衝脈

衝脈.jpg

 

脈(又名沖脈),奇經八脈之一,「衝」者“道路”也,有四通八達之意,為十二經之所注;起源於小腹內起始,下出於會陰部,接足少陰腎經內股鼠蹊,出於足陽明經的氣沖穴,再沿腹部兩側,上達咽喉,環繞口唇。至幽門共11穴,通行於先後天,乃十二經脈之匯聚,即所謂“十二陰陽經之海”。因起於胞宮,又有“血海”之稱。明代《醫經小學》奇經八脈歌吟:“沖脈出胞循脊中,從腹會咽絡口唇,女人成經為血室,脈並少陰之腎經,並任督本於會陰,三脈並起而異行。

衝脈為十二經之海,分佈最廣,上部「滲諸陽,灌諸精」;下部「滲三陰」,「注諸絡」。衝脈之名為「沖(衡)」,即說明其滲灌血氣的作用四通八達,遍及全身。因其作用的重要,故又稱血海和五臟六腑之海。《靈樞‧五音五味》還說:「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指出肌膚的熱量和毛髮的生長均與衝脈功能有關。衝脈與任脈的功能發源於腎氣。腎氣的盛衰直接關係衝任。《靈樞》還指出,男子的不生鬍鬚,是由於「任衝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須不生」。從而可以理解衝脈「滲灌皮膚,生毫毛」的全面意義。

 

横骨穴(1)

横骨穴.png

衝脈、足少陰之會。橫骨原指恥骨聯合部,穴在其上方,故名。別名「下極」,意指其位於腹部最低處。

文章標籤

jAdese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16 Fri 2017 08:11
  • 任脈

任脈

任脈.jpg

任脈是一條經脈,“奇經八脈”之一。計二十四穴,分布於面、頸、胸、腹的前正中線上。“任”字,有擔任,任養之意。任脈為“手、足三陰脈之海”。

任脈起於小腹內,下出會陰,向上行於陰毛部,經腹,向上經關元等穴,到咽喉,上行環繞口唇,經面部,進入目眶下。

交會穴:承泣(足陽明、陽蹻)、地倉(足陽明)。此外,手太陰肺經絡穴列缺通於任脈。

從交會關係可以看出,任脈主要接受各經之會。會陰為任、督、沖三脈之會,中極、關元為足三陰之會,是少腹部的主要交會穴;天突、廉泉,是陰維聯繫各陰經直通於任脈的要穴。由此說明,任脈主任受諸陰,為「陰脈之海」。《難經》楊玄操註:「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養之本。」可見其對生養血氣的重要作用。《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說明生殖機能都關係到任脈和衝脈。血氣的產生有賴于脾胃,故任脈多與足陽明交會。

患任脈疾病者的病候:遺尿、遺精、腹脹痛、胃痛、呃逆、舌肌麻庳、疝氣。

 

會陰穴(1)

文章標籤

jAdese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15 Thu 2017 17:18
  • 督脈

督脈

督脈.jpeg

 

督脈位於背後中脊,總制諸陽,故謂之“督”,是奇經八脈的主脈,與六陽經有聯繫,是“陽脈之海”。督脈與腦、髓、骨息息相關,所謂“腎主骨生髓”、“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腦為髓之海”。任脈與督脈必相交,下交於會陰之間,上則交於唇。

督脈起於小腹內,下出於會陰,向後行於脊柱的內部,上達項後風府,進入腦內,上行巔頂,沿前額下行鼻柱。

患督脈疾病者的病候:腰痛、遺精、白帶、氣喘、癲癇、聾啞、頭痛、脊柱強直。

所屬穴:長強(足少陰會),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至陽、靈台,神道,身柱、陶道(足太陽會),大椎(手足三陽會),啞門(陽維會),風府(足太陽、陽維會),腦戶(足太陽會),強間,後頂,百會(足太陽會或說足三陽、足厥陰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足太陽、陽明會),素髎,水溝(手、足陽明會),兌端、齦交(一說任脈、足陽明會)。

交會穴:會陰(會任脈、衝脈),會陽(會足太陽),風門(《素問》王注作大杼。會足太陽)。此外,手太陽小腸經之輸穴後溪通於督脈。

督脈本經循行于頭脊正中,下端與任脈、衝脈會于會陰;于長強,受足少陰會;其旁為會陽,與足太陽會,上部為風門(或大杼),也與足太陽會;正中陶道、大椎,則受足太陽及手足三陽會;啞門,風府,受陽維會;腦戶(及風府),受足太陽會;百會,受足太陽(或說足三陽)會;神庭,受足太陽、陽明會;水溝,受手、足陽明會;上端穴齦交,受任脈會。

從交會關係可以看出,督脈與兩旁的足太陽聯繫最為密切。太陽為三陽之首,由足太陽擴展為足三陰及手足三陽,如大椎為最主要的交會穴。風府、啞門,是陽維聯繫各陽經而直通督脈的要穴。由此說明督脈「督領經脈」為「陽脈之海」,在全身中起「都綱」、統率的作用。督脈與足太陽相通而絡于腦,「腦為髓海」,也為督脈所屬。其穴上為百會,下為風府。督脈又與足少陰相聯繫而通於腎;前則與任、衝脈相聯繫而通於心。與任脈上下相接,構成營氣運行的通路。

文章標籤

jAdese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jpg

 

足厥陰肝經是一條經脈,十二正經之一,與足少陽膽經相表里。本經起於大墩,止於期門,左右各14個腧穴。在中醫學上,肝經脈為諸筋之主導經脈。

足厥陰肝經從大趾背毫毛部開始(大敦),向上沿著足背內側(行間、太衝),離內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內側(會三陰交;經蠡溝、中都、膝關),離內踝八寸處交出足太陰脾經之後,上膝腘內側(曲泉),沿著大腿內側(陰包、足五里、陰廉),進入陰毛中,環繞部,至小腹(急脈;會衝門、府舍、曲骨、中極、關元),夾胃旁邊,屬於肝,絡于膽(章門、期門);向上通過膈肌,分佈脇肋部,沿氣管之後,向上進入頏顙(喉頭部),連接目系(眼球後的脈絡聯繫),上行出于額部,與督脈交會于頭頂。

它的支脈:從「目系」下向頰裡,環繞唇內。

它的支脈:從肝分出,通過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陰肺經)。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的病症:腰痛得不好前俯後仰,男人可出現小腸疝氣,婦女人可出現小腹部腫脹,嚴重的則咽喉乾,面灰塵,脫了血色。

 

文章標籤

jAdese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足少陽膽經

足少陽膽經.jpg

 

足少陽膽經是一條經脈,十二正經之一,與足厥陰肝經相表里。本經起於瞳子,止於足竅陰,左右各44個腧穴。

起於目外眥(瞳子髎),向上到額角返回下行至耳後,沿頸部向後交會大椎穴再向前入缺盆部入胸過膈,聯络肝臟,屬膽,沿肋部,出于腹股溝,经外陰毛際,横行入髖關節(環跳)。

耳部支脉:從耳後入耳中,出走耳前,到目外處後向下頸頰部會合前脉於缺盆部。下行腋部側胸部,經季肋和前脉會於髋關節后,再向下沿大腿外側,行於足陽明和足太陰經之間,經腓骨前直下到外踝前,進入足第四趾外側端(足竅明)。

足背部支脈:從足背分出,進入大趾趾縫間,沿第一、二跖骨間,出趾端,回轉來通過爪甲,出于趾背毫毛部,接足厥陰肝經。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的病症:嘴里發苦,好嘆氣,胸脅痛不能轉側,甚則面孔象蒙著微薄塵,身體沒有脂潤光澤,小腿外側熱,還可發為足少陽部分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經所屬腧穴能主治有關「骨」方病症:如頭痛,顳痛,眼睛外眥痛,缺盆(鎖骨上窩)中腫痛,腋下腫,如「馬刀挾癭」等症,自汗出,戰慄發冷,瘧疾乃危急部、脇肋、大腿及膝部外側以至小腿腓骨下段「絕骨」、外踝的前面,以及各骨節都痠痛,小趾側的次趾(足無名趾)不好運用。

文章標籤

jAdese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陽三焦經.jpg

手少陽三焦經是一條經脈,十二正經之一,與手厥陰心包經相表里。本經起於關衝,止於絲竹空,左右各23個腧穴。

手少陽三焦經:起于無名指末端(關衝),上行小指與無名指之間(液門),沿著手背(中渚、陽池),出于前臂伸側兩骨(尺骨、橈骨)之間(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向上通過肘尖(天井),沿上臂外側(清冷淵、消濼),向上通過肩部(臑會、肩髎),交出足少陽經的後面(天髎;會秉風、肩井、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分佈于膻中(縱隔中),散絡于心包,通過膈肌,廣泛遍屬於上、中、下三焦。

它的支脈:從膻中上行,出鎖骨上窩,上向後項,連繫耳後(天牖、翳風、顱息),直上出耳上方(角孫;會頷厭、懸釐、上關),彎下向面頰,至眼下(顴髎)。

它的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和髎、耳門;會聽會),經過上關前,交面頰,到外眼角(絲竹空;會瞳子髎)接足少陽膽經。

此外,三焦與足太陽膀胱經的委陽脈氣相通。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的病症:耳聾,耳鳴,咽峽腫,喉嚨痛。

本經所屬腧穴能治有關「氣」方面所發生的病症:自汗出,眼睛外眥痛,面頰腫,耳後,肩部、上臂、肘彎、前臂外側均可發生病痛,小指側的次指(無名指)運用欠靈活。

文章標籤

jAdese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手厥陰心包經

手厥陰心包經.jpg

手厥陰心包經是一條經脈,十二正經之一,與手少陽三焦經相表里。本經起於天池,止於中衝,左右各9個腧穴。

手厥陰心包經:從胸中開始,淺出屬於心包,通過膈肌,經歷胸部、上腹和下腹,絡于三焦。

它的支幹脈:沿胸內出脅部,當腋下三寸處(天池)向上到腋下,沿上臂內側(天泉),于手太陰、手少陰之間,進入肘中(曲澤),下向前臂,走兩筋(橈側腕屈肌腱與掌長肌腱之間)(郄門、間使、內關、大陵),進入掌中(勞宮),沿中指橈側出于末端(中衝)。

它的支脈:從掌中分出,沿無名指出于末端,接手少陽三焦經。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病症:心中熱,前臂和肘彎掣強拘急,腋窩部腫脹,甚至胸中滿悶,心跳不寧,面赤、眼睛昏黃,喜笑下止。

本經所屬腧穴能主治有關「脈」(心主血脈)方面所發生的病症:心胸煩悶,心痛,掌心發熱。

本經主要治療心、胸、胃、神志病証。如心痛、心悸、胃痛、嘔吐、胸痛、癫狂、昏迷及經脉循行部位的病變。

文章標籤

jAdese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jpg

足少陰腎經是一條經脈,十二正經之一,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里。本經起於湧泉,止於俞府,左右各27個腧穴。足少陰腎經:從腳小趾下邊開始,斜向腳底心(湧泉),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內踝之後(太溪),分支進入腳跟中(大鍾);上向小腿內(復溜,交信;會三陰交),出窩內側(築賓、陰谷),上大腿內後側,通過脊柱(會長強)屬於腎、絡于膀胱(肓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會關元、中極)。

它直行的脈:從腎向上(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通過肝、膈,進入肺中(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沿著喉嚨,夾舌根旁(通廉泉)。

它的支脈:從肺出來,絡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陰心包經。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病症:飢餓而不想進食,面色黯黑象漆柴(炭),咳嗽痰唾帶血,喝喝氣急,剛坐下就想起來,兩目視物模糊不清、心象懸空而不安,有如飢餓之感;腎氣虛的容易發生恐怖、心中怦怦跳動,好像有人要捉捕一樣;這還可發生為「骨」方面的深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經所屬腧穴就能主治有「腎」方面所發生的病症:口熱、舌乾燥、咽部發腫、氣上逆、喉嚨發乾而痛、心內煩擾且痛、黃疸、腹瀉、脊柱、大腿內側後邊痛、萎軟、厥冷、喜歡躺著,腳心發熱而痛。

本经主要治療婦科、前陰、腎、肺、咽喉病証。如月經不調、陰挺、遺精、小便不利、水種、便秘、泄瀉,以及經脉循行部位的病變。

 

文章標籤

jAdese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足太陽膀胱經

足太阳膀胱经.jpg

足太陽膀胱經,十二正經之一,與足少陰腎經相表里。本經起於睛明,止於至陰,左右各67個腧穴,有49個穴位分佈在頭面部、項背部和腰背部,18個穴位分佈在下肢後。

足太陽膀胱經:從內眼角開始(睛明),上行額部(攢竹、眉衝、曲差;會神庭、頭臨泣),交會于頭頂(五處、承光、通天;會百會)。

它的支脈:從頭頂分出到耳上角(會曲鬢、率谷、浮白、頭竅陰、完骨)。

其直行主幹:從頭頂入內絡于腦(絡卻、玉枕;會腦戶、風府),復出項部(天柱)分開下行:一支沿肩胛內側,夾脊旁(會大椎、陶道;經大杼、風門、肺俞、厥陰俞、心俞、督俞、膈俞),到達腰中(肝俞、膽俞、脾俞、胃俞、三焦俞、腎俞),進入脊旁筋肉,絡于腎,屬於膀胱(氣海俞、大腸俞、關元俞、小腸俞、膀胱俞、中膂俞、白環俞)。一支從腰中分出,夾脊旁,通過臂部(上髎、次髎、中髎、下髎、會陽、承扶),進入窩中(殷門、委中)。

背部另一支脈:從肩胛內側分別下行,通過肩胛(附分、魄戶、膏肓俞、神堂、、膈關、魂門、陽綱、意舍、胃倉、肓門、志室、胞肓、秩邊),經過髖關節部(會環跳穴),沿大腿外側後邊下行(浮郄、委陽),會合于窩中(委中)──由此向下通過腓腸肌部(合陽、承筋、承山),出外踝後方(飛揚、跗陽、崑崙),沿第五跖骨粗隆(僕參、申脈、金門、京骨),到小趾的外側(束骨、足通谷、至陰),下接足少陰腎經。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的病症:頭重痛,眼睛要脫出,後項象被牽引,脊背痛,腰好像折斷,股關節不能彎曲,腘窩好像凝結,腓腸肌像要裂開;還可發生外踝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經所屬腧穴就能主治有關「筋」方面所發生的病症:痔,瘧疾,躁狂、癲癇,頭囟後項痛,眼睛昏黃,流淚,鼻塞、多涕或出血,後項、背腰部、骶尾部、膝彎、腓腸肌、腳都可發生病痛,小腳趾不好運用。

文章標籤

jAdese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