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足少陰腎經

足少陰腎經.jpg

足少陰腎經是一條經脈,十二正經之一,與足太陽膀胱經相表里。本經起於湧泉,止於俞府,左右各27個腧穴。足少陰腎經:從腳小趾下邊開始,斜向腳底心(湧泉),出于舟骨粗隆下(然谷、照海、水泉),沿內踝之後(太溪),分支進入腳跟中(大鍾);上向小腿內(復溜,交信;會三陰交),出窩內側(築賓、陰谷),上大腿內後側,通過脊柱(會長強)屬於腎、絡于膀胱(肓俞、中注、四滿、氣穴、大赫、橫骨;會關元、中極)。

它直行的脈:從腎向上(商曲、石關、陰都、通谷,幽門),通過肝、膈,進入肺中(步廊、神封、靈墟、神藏,彧中、俞府),沿著喉嚨,夾舌根旁(通廉泉)。

它的支脈:從肺出來,絡于心,流注于胸中,接手厥陰心包經。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病症:飢餓而不想進食,面色黯黑象漆柴(炭),咳嗽痰唾帶血,喝喝氣急,剛坐下就想起來,兩目視物模糊不清、心象懸空而不安,有如飢餓之感;腎氣虛的容易發生恐怖、心中怦怦跳動,好像有人要捉捕一樣;這還可發生為「骨」方面的深部的氣血阻逆,如厥冷、麻木、痠痛等症。

本經所屬腧穴就能主治有「腎」方面所發生的病症:口熱、舌乾燥、咽部發腫、氣上逆、喉嚨發乾而痛、心內煩擾且痛、黃疸、腹瀉、脊柱、大腿內側後邊痛、萎軟、厥冷、喜歡躺著,腳心發熱而痛。

本经主要治療婦科、前陰、腎、肺、咽喉病証。如月經不調、陰挺、遺精、小便不利、水種、便秘、泄瀉,以及經脉循行部位的病變。

 

湧泉穴(1)

湧泉穴.jpg

井穴。涌泉。涌,外涌而出也。泉,泉水也。該穴名意指體内腎經的經水由此外涌而出體表。本穴為腎經經脉的第一穴,它聯通腎經的體内體表經脉,腎經體内經脉中的高濕高壓的水液由此外涌而出體表,故名。涌泉穴能通過经络傳遞作用,調節植物神經系统,擴張血管、促進皮膚血液循還、加快毒素排出、降低血液粘稠度。

穴位:涌泉穴位俞足前部凹陷處第2、3趾趾缝纹頭端與足跟連線的前三分之一處。

功能:活躍腎經内氣、固本培元、延年益寿、散熱生氣,腎精充足,耳聰目明,發育正常,精力充沛,性功能強盛,腰膝狀實不軟,行走有力。滋陰熄風、醒腦開竅。

主治:神經衰弱、精力減退、倦怠感、婦女病、失眠、多眠症、高血壓、晕眩、焦躁、糖尿病、過敏性鼻炎、更年期障碍、怕冷症、腎臟病,頂痛,頭晕,眼花,咽喉痛,舌乾,失音,小便不利,大便難,小兒驚風,足心熱,癫疾,霍亂轉筋,昏厥。

 

然谷穴(2)

然谷穴.jpg

滎(火)穴。舟骨粗隆部稱「然骨」,穴在其下方凹陷處,故名「谷」。或釋「然」為「燃」,穴屬足少陰腎經滎(火)穴,故名。別名「龍淵」(見《針灸甲乙經》)謂有水中龍火之象,義同。

穴位:足內側緣,舟骨粗隆下方赤白肉際處,當公孫後1寸。

功能:瀉熱、消脹、寧神。

主治:卒心痛、暴脹、胸脅支滿、熱病、煩心、心如懸、善恐、喉痹、嗌內腫、喘、少氣、咳唾有血、癃疝、少腹脹、不嗜食、洞泄、消渴、黃疸、痿厥、癲疾、小便淋瀝、遺精、陰挺、不孕、經水漏、小兒臍風、口不開、善驚、脛酸不能久立、轉筋、足不能安地、足趾痛。扁桃體炎、咽喉炎、膀胱炎、糖尿病、破傷風、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太谿穴(3)

太谿穴.jpg

輸(土)穴;原穴。太,意指盛大。足少陰腎經脈氣出于足底,通過然谷,泄成大溪,動脈相應,故名。

穴位:足內側部,內踝後方,內踝尖與跟腱之間凹陷處。

功能:益腎、降火。

主治:默默嗜臥、溺黃、少腹熱、腹脹、心痛、喘息、嘔吐、咳逆、胸脅支滿、嗌中腫痛、唾血、口中熱、唾如膠、消渴、霍亂、泄出不知、寒厥、足熱、牙痛、遺精、遺尿、尿有餘瀝、月經不調、帶下,陰股內濕痒生瘡、乳癰、鼻衄、足腫、足底痛。慢性咽喉炎、眩暈、腎炎、尿路感染、失眠、神經衰弱、腎虛牙痛、中心性視網膜脈絡膜炎、足底痛。

 

大鍾穴(4)

大鍾穴.jpg

絡穴。鐘(鍾)即「踵」,指足跟部,意為「體之所鍾聚」(見《釋名》)。穴居踵中,故名。

穴位:足內側部,內踝後下方,跟腱附著部內側前方凹陷處,當太溪後下5分。

功能:益腎、清熱、安神。

主治:煩悶、癃閉、腰痛、喘咳、喉中鳴、口舌乾、口中熱、咳唾血、腹滿、大便難、胸中脹滿、善怒、善驚、咽痛、呆痴、倦言嗜臥、腰脊強痛。足跟痛、精神分裂症。

 

水泉穴(5)

水泉穴.gif

郄穴。水泉,指小便。腎司水液,穴屬足少陰之郄,與尿液排泄相關,故名。

穴位:足內側部,內踝後下方,太溪直下1寸,當跟骨結節的內側凹陷處。

功能:調經、益腎。

主治:月水不來,心下痛、陰挺、小便淋瀝、腹痛、不可視、踝痛、足跟痛。子宮脫垂、前列腺炎。

 

照海穴(6)

水泉穴.gif

八脈交會穴之一,通陰蹻脈。陰蹻脈所生。《針灸資生經》:「按《素問‧氣府論》『陰蹻』注云,謂交信也…竊意陰蹻即交信也。至《氣穴論》『陰陽蹻穴』注乃云:陰蹻穴在內踝下,是謂照海;陰蹻所生。則是陰蹻乃照海,非交信矣,故《明堂下經》既有交信穴在內踝上,又出陰蹻穴在內踝下。上下不同,蓋二穴也。但不知《素問》之注,何故前後自異,學者毋信其一注,而不考其又有一注也。」照,相對;海,指足底。兩足底相合時,內踝下方呈現凹陷,故名。或稱穴與然(燃)谷相對,燃谷而照海。又為陰蹻脈交會穴,故別名「陰蹻」。

穴位:足內側部,內踝尖正下方與距骨相接的凹陷處。

功能:養陰、寧神、利咽。

主治:目痛、視昏如見星、面塵黑、咽乾、喉中閉塞、嗜臥、驚、善悲、卒疝、少腹痛、溺黃、小便淋澀、陰挺、月水不下、陰中腫痒、難產、胎衣不下、嘔泄、胃翻、便秘、腸鳴、腸風下血、昏迷、癎病夜發。腎炎、前列腺炎、高血壓、失眠、慢性咽炎、梅核氣、足跟痛、足外翻。

 

復溜穴(7)

復溜穴.jpg

經(金)穴。復,又作「伏」,隱伏;溜,流動。足少陰腎經脈氣至此深伏而行。穴後方當比目魚肌下端移行于跟腱處,故別名「伏白」(《針灸甲乙經》)。

穴位:小腿內側面,太溪直上2寸,跟腱前方凹陷處。

功能:理腸、益腎、利水、止汗。

主治:水腫、腸鳴、腹痛、腹脹、腹瀉、骨寒、寒熱、汗出不休、盜汗、嗌乾、耳鳴、耳聾、消渴、失音、涎出、鼻中痛、四肢腫、舌卷不能言、腰脊痛、閃挫脊膂、浮腫、痿證、滯產。腎炎、尿路感染、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急性腰扭傷、下肢癱瘓、足跟痛、腦外傷後遺症。

 

交信穴(8)

交信穴.jpg

陰蹻脈郄穴。《靈樞‧衛氣》:「足少陰之本,在內踝下上三寸中。」交,交會;信,借指足太陰脾經,因脾屬土,「土德為信」(《類經圖翼‧五行統論》)。足少陰腎經脈氣由此交會于足太陰脾經之三陰交,故名。位於跟腱內側前方,故別名「內筋」。

穴位:小腿內側面,太溪直上2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當復溜前5分。

功能:利水、調經、理下焦。

主治:小腹偏痛、大小便難、月水不來、陰挺、盜汗、瀉痢赤白、漏血、癃淋、頹疝、陰急、股樞腨內廉痛。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睪丸炎、尿瀦留。

 

築賓穴(9)

築賓穴.jpg

陰維脈郄穴。築有搗的意思,用指體表脈搏跳動應手有力之處;賓,賓客。穴在脛後動脈之旁,故名。

穴位:小腿內側面,內踝尖上5寸,太溪與陰谷的連線上,當腓腸肌肌腹內下方凹陷處。

功能:理下焦、清神。

主治:腹部疝痛、癲疾狂言、嘔吐、足腨痛、腳軟無力、癭瘤、不育。腎炎、膀胱炎、尿路感染、盆腔炎、精神分裂症、腓腸肌痙攣。

 

陰谷穴(10)

陰谷穴.png

陰,陰性水濕也。谷,肉之大會也,兩山所夾空隙也。該穴名意指腎經的水濕之氣在此匯合並形成大范團的水濕雲氣常本穴物質為築穴傳来的水濕之氣,行至本穴後聚集為水濕雲氣,水濕雲氣性寒冷,故名。

穴位:位於人體腿部,膕窩内設,屈膝時,當半腱肌肌腱與半膜肌肌腱之間。

功能:除降濁氣、益腎調經、理氣止痛。

主治:小便不利、陽痿、遺精、崩漏、帶下、疝氣、陰囊濕癢、膝痛、尿路感染。

 

橫骨穴(11)

橫骨穴.jpg

衝脈、足少陰之會。橫骨原指恥骨聯合部,穴在其上方,故名。別名「下極」,意指其位於腹部最低處。

穴位:下腹部,臍中下5寸(曲骨)旁開5分處,當恥骨結節外上方。

功能:調下焦、利水、益腎。

主治:少腹滿痛、小便不利、陰下縱、遺精、陽痿、腰痛、遺尿。盆腔炎、膀胱炎、睪丸炎。

 

大赫穴(12)

大赫穴.jpg

衝脈、足少陰之會。大赫,意為強盛。穴居下腹,為陰氣盛大處。

穴位:下腹部,臍下4寸(中極)旁開5分處。

功能:調下焦、利水、益腎。

主治:虛勞失精、陰上縮、莖中痛、帶下、小腹急脹疼痛、腎氣衝心。痛經、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不孕、促排卵。

 

氣穴(13)

氣穴.jpg

衝脈、足少陰之會。穴在關元之旁,為元氣所發之處,故名。可治「婦人子宮久冷,不能成孕,赤白淋瀝,月事不調」(見《循經考穴編》),故別名「胞門、子戶」(見《針灸甲乙經》)。

穴位:下腹部臍下三寸(關元)旁開五分處。

功能:調經、利氣、止瀉。

主治:月事不調、腹痛、帶下、子宮虛寒、不孕、濁氣凝結下焦、泄痢不止、赤白淋瀝、兩脇疼痛、氣上下引腰脊痛。腸炎、尿路感染、痛經、閉經。

 

四滿穴(14)

四滿穴.jpg

衝脈、足少陰之會。滿,豐滿。穴居腹部豐滿隆起處,為足少陰腎經入腹後的第四穴。

穴位:下腹部臍下二寸(石門)旁開五分處。

功能:調經、利水、消脹滿。

主治:臍下積、奔豚上下、疝瘕、大腹、石水、腸澼、月水不利、子臟中有惡血、遺精、小便不禁、腹脹、腹痛、兩脇疼痛。膀胱炎、前列腺炎。

 

中注穴(15)

中注穴.jpg

衝脈、足少陰之會。注,氣血輸注處,指腧穴。穴處中腹與陰交交會。故名。

穴位:下腹部臍下1寸(陰交)旁開5分處。

功能:理腸、通便。

主治:腹痛、小腹熱、大便難、腹瀉、腰脊痛、月經不調、小便淋澀。

 

盲俞穴(16)

盲俞穴.jpg

衝脈、足少陰之會。肓,指腹膜;俞、指腧穴。穴在臍旁,意為肓膜之俞。

穴位:腹部,臍中旁開5分處。

功能:調腸、利氣、溫中。

主治:腹脹、腹痛、大便乾、五淋。胃痙攣、腸麻痹、膀胱炎。

 

商曲穴(17)

商曲穴.jpg

“商”,漏刻也。“曲”,隱秘也。該穴名意指腎經衝脈氣血在此吸熱後缓慢上行。本穴物質為肓俞以下各穴上行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散熱冷縮,少部分水氣吸熱後特經上行,如從漏刻中傳出不易被人覺察,故名。

穴位:人體的上腹部,當臍中上2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功能:消腫止痛、健脾和胃。

主治:腹脹腹痛、腹中積聚、食欲不振、泄瀉、便秘、痢疾、胃炎、胃下垂、消化不良、目赤痛。

 

石關穴(18)

石關穴.jpg

石,腎所主的水也。關,關卡也。該穴名意指腎經冲脉氣血在此冷降為地部水液。本穴物質為商曲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散熱冷降為地部水液,地部水液不能循腎經上行,故名。

穴位:人體的上腹部,當臍中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功能:升清降濁,攻堅消滿,調理氣血。

主治:腹痛,嘔吐,呃逆,便秘,脾胃等疾患,如飲食不化、翻胃吐食、呃逆、多唾、腹痛、便秘、脊强、不孕食道、胃等盆腔炎,不孕症,痛經、结膜充血,尿路感染。

 

陰都穴(19)

陰都穴.jpg

陰都。陰,陰凉水濕也。都,都市也。該穴名意指腎經衝脉的上行水氣在此集散。本穴物質為石關穴吸熱上行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為雲集之狀,穴外氣血不斷地聚集本穴同時又不斷地向外疏散,本穴如有都市的聚散作用,故名。

穴位:人體的上腹部,當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功能:調理胃腸,寬胸降逆。

主治:胃痛、腹脹長鳴、嘔吐、泄瀉、便秘等胃腸病證。月經不調,不孕。心滿、氣逆、肺脹、肋下熱痛、腸鳴、大便難、腹痛、身寒熱、消化不良。

 

腹通谷穴(20)

腹通谷穴.jpg

衝脈、足少陰之會。通,通道:谷,水谷食物。穴在幽門穴下方,為水谷通行之處,故名。為與足部足太陽膀胱經同名穴(足通谷)相區分,《針灸大全》冠以「腹」字。

穴位:上腹部臍上五寸(上脘)旁開五分處。

功能:利舌咽、調腸胃。

主治:食飲善嘔、不能言、舌下腫、口歪、暴喑、積聚、痃癖。胃痙攣、胃炎、消化性潰瘍、胃下垂。

 

幽門穴(21)

幽門穴.jpg

衝脈、足少陰之會。幽,幽隱;門,門戶。穴近胃之下口幽門而與之相關,故名。

穴位:上腹部臍上六寸(巨闕)旁開五分處。

功能:降逆、利咽、和胃。

主治:胸脅背相引痛、噁心、嘔吐、多唾、飲食不下、善噦、支滿、少腹堅、心痛、逆氣、煩心。胃痙攣、胃下垂、肋間神經痛。

 

步廊穴(22)

步廊穴.jpg

步,慢行。堂下亦曰步。廊,指繞回。意指庭堂兩邊之游廊,或側屋也。本穴在膈上,與任脈之中庭平。本經左右兩線夾任脈,沿胸骨兩側各肋骨歧間,均有穴位,猶中庭兩側房廊相對也。胸骨兩側,本經各穴,排列勻整,如有尺度,故曰步廊。

穴位:人體的胸部,當第5肋間隙,前正中線旁開2寸。

功能:寬胸理氣,止咳平喘。

主治:胸脅支滿,咳逆嘔吐,喘息氣短,食欲不振,鼻塞不通,胸痛,咳嗽,氣喘,嘔吐,乳癰,胸脅脹滿,胸膜炎,肋間神經痛,支氣管炎,乳腺炎,胃炎,腹直肌痙攣,帶狀皰疹,支氣管炎,哮喘,嗅覺減退,鼻炎等。

 

神封穴(23)

神封穴.jpg

神,神氣,心藏神。封,封藏,《素問‧六節藏象論》:「腎者,封藏之本。」穴屬腎經而近心臟,與其相關,故名。

穴位:胸部正中線(膻中)旁2寸,第四肋間隙凹陷處。

功能:利氣、通乳。

主治:胸脅支滿、不得息、咳逆、乳癰、乳汁不足、臥不安、嘔吐、肺癰。賁門痙攣、心動過速、肋軟骨炎。

 

靈墟穴(24)

靈墟穴.jpg

靈,指心;墟,場地。神之封,靈之墟,皆與心臟相關。

穴位:胸部正中線(玉堂)旁二寸,第三肋間隙凹陷處。

功能:寬胸、利氣。

主治:胸中支滿、痛引膺不得息、悶亂、煩滿不得臥、咳逆、嘔吐、不嗜食。心動過速、乳腺炎、肋軟骨炎。

 

神藏穴(25)

神藏穴.jpg

神,心神;藏,隱藏。穴近心臟,為心神所藏之處。

穴位:胸部正中線(紫宮)旁2寸,第二肋間隙凹陷處。

功能:寬胸、利氣。

主治:胸滿、咳逆、喘不得息、嘔吐、煩滿、不得飲食。胸膜炎、肋軟骨炎、心絞痛。

 

彧中穴(26)

彧中穴.jpg

彧,意為文采、茂盛。肺為文郁之府,穴居胸部與肺相關,故名。

穴位:胸部正中線(華蓋)旁二寸,第一肋間隙凹陷處。

功能:利氣、平喘。

主治:咳逆上氣、涎出多唾、胸脅支滿、呼吸喘悸坐不得安、嘔吐不食。胸膜炎、肋軟骨炎。

 

俞府穴(27)

俞府穴.jpg

“俞”,輸也。“府”,體内臟腑也。該穴名意指腎經氣血由此回歸體内。本穴是腎經體内經脉與體表經脉在人體上部的交會點,或中穴傳來的濕熱水氣在本穴散熱冷凝歸降地部後由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腎經的體内經脉,氣血的流注方向是體内臟腑,故名“俞府穴”。

穴位:人體的胸部,當鎖骨下缘,前正中線旁開2寸。即:胸正中線(璇機)旁開2寸凹陷處。

功能:止咳平喘、和胃降逆。

主治:胸膜炎,支氣管炎,哮喘,呼吸困難。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足少陰腎經
    全站熱搜

    jAdese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