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公道
內外丹功 靜坐 氣功 禪修 經脈 健身 瑜珈 推拿 整脊 身心靈

目前分類:奇經八脈 (5)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陰陽蹻維脈

 

陰維脈

陰維脈.jpg

陰維脈,奇經八脈之一。“維”者繫也,陰維脈與六陰脈相聯繫,維繫諸陰經。陰維脈起於小腿內側築賓穴,沿腿股內側並足太陰、厥陰上行,至咽喉與任脈會合。《素問·刺腰痛論》:“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王叔和說:「診得陽維脈浮者,暫起目眩,陽盛實者,苦肩息,灑灑如寒」;「診得陰維脈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痛,肋下支滿,心痛」。

陰維脈有病時,有心痛的症狀。《難經·二十九難》:“陰維為病,苦心痛。”

交會穴﹞

築賓穴(郄,足少陰)

築賓穴.jpg

文章標籤

jAdese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22 Thu 2017 11:22
  • 衝脈

衝脈

衝脈.jpg

 

脈(又名沖脈),奇經八脈之一,「衝」者“道路”也,有四通八達之意,為十二經之所注;起源於小腹內起始,下出於會陰部,接足少陰腎經內股鼠蹊,出於足陽明經的氣沖穴,再沿腹部兩側,上達咽喉,環繞口唇。至幽門共11穴,通行於先後天,乃十二經脈之匯聚,即所謂“十二陰陽經之海”。因起於胞宮,又有“血海”之稱。明代《醫經小學》奇經八脈歌吟:“沖脈出胞循脊中,從腹會咽絡口唇,女人成經為血室,脈並少陰之腎經,並任督本於會陰,三脈並起而異行。

衝脈為十二經之海,分佈最廣,上部「滲諸陽,灌諸精」;下部「滲三陰」,「注諸絡」。衝脈之名為「沖(衡)」,即說明其滲灌血氣的作用四通八達,遍及全身。因其作用的重要,故又稱血海和五臟六腑之海。《靈樞‧五音五味》還說:「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指出肌膚的熱量和毛髮的生長均與衝脈功能有關。衝脈與任脈的功能發源於腎氣。腎氣的盛衰直接關係衝任。《靈樞》還指出,男子的不生鬍鬚,是由於「任衝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須不生」。從而可以理解衝脈「滲灌皮膚,生毫毛」的全面意義。

 

横骨穴(1)

横骨穴.png

衝脈、足少陰之會。橫骨原指恥骨聯合部,穴在其上方,故名。別名「下極」,意指其位於腹部最低處。

文章標籤

jAdese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16 Fri 2017 08:11
  • 任脈

任脈

任脈.jpg

任脈是一條經脈,“奇經八脈”之一。計二十四穴,分布於面、頸、胸、腹的前正中線上。“任”字,有擔任,任養之意。任脈為“手、足三陰脈之海”。

任脈起於小腹內,下出會陰,向上行於陰毛部,經腹,向上經關元等穴,到咽喉,上行環繞口唇,經面部,進入目眶下。

交會穴:承泣(足陽明、陽蹻)、地倉(足陽明)。此外,手太陰肺經絡穴列缺通於任脈。

從交會關係可以看出,任脈主要接受各經之會。會陰為任、督、沖三脈之會,中極、關元為足三陰之會,是少腹部的主要交會穴;天突、廉泉,是陰維聯繫各陰經直通於任脈的要穴。由此說明,任脈主任受諸陰,為「陰脈之海」。《難經》楊玄操註:「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養之本。」可見其對生養血氣的重要作用。《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說明生殖機能都關係到任脈和衝脈。血氣的產生有賴于脾胃,故任脈多與足陽明交會。

患任脈疾病者的病候:遺尿、遺精、腹脹痛、胃痛、呃逆、舌肌麻庳、疝氣。

 

會陰穴(1)

文章標籤

jAdese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 Jun 15 Thu 2017 17:18
  • 督脈

督脈

督脈.jpeg

 

督脈位於背後中脊,總制諸陽,故謂之“督”,是奇經八脈的主脈,與六陽經有聯繫,是“陽脈之海”。督脈與腦、髓、骨息息相關,所謂“腎主骨生髓”、“腎藏精,精生髓,髓養骨”、“腦為髓之海”。任脈與督脈必相交,下交於會陰之間,上則交於唇。

督脈起於小腹內,下出於會陰,向後行於脊柱的內部,上達項後風府,進入腦內,上行巔頂,沿前額下行鼻柱。

患督脈疾病者的病候:腰痛、遺精、白帶、氣喘、癲癇、聾啞、頭痛、脊柱強直。

所屬穴:長強(足少陰會),腰俞,陽關,命門,懸樞,脊中,中樞,至陽、靈台,神道,身柱、陶道(足太陽會),大椎(手足三陽會),啞門(陽維會),風府(足太陽、陽維會),腦戶(足太陽會),強間,後頂,百會(足太陽會或說足三陽、足厥陰會),前頂,囟會,上星,神庭(足太陽、陽明會),素髎,水溝(手、足陽明會),兌端、齦交(一說任脈、足陽明會)。

交會穴:會陰(會任脈、衝脈),會陽(會足太陽),風門(《素問》王注作大杼。會足太陽)。此外,手太陽小腸經之輸穴後溪通於督脈。

督脈本經循行于頭脊正中,下端與任脈、衝脈會于會陰;于長強,受足少陰會;其旁為會陽,與足太陽會,上部為風門(或大杼),也與足太陽會;正中陶道、大椎,則受足太陽及手足三陽會;啞門,風府,受陽維會;腦戶(及風府),受足太陽會;百會,受足太陽(或說足三陽)會;神庭,受足太陽、陽明會;水溝,受手、足陽明會;上端穴齦交,受任脈會。

從交會關係可以看出,督脈與兩旁的足太陽聯繫最為密切。太陽為三陽之首,由足太陽擴展為足三陰及手足三陽,如大椎為最主要的交會穴。風府、啞門,是陽維聯繫各陽經而直通督脈的要穴。由此說明督脈「督領經脈」為「陽脈之海」,在全身中起「都綱」、統率的作用。督脈與足太陽相通而絡于腦,「腦為髓海」,也為督脈所屬。其穴上為百會,下為風府。督脈又與足少陰相聯繫而通於腎;前則與任、衝脈相聯繫而通於心。與任脈上下相接,構成營氣運行的通路。

文章標籤

jAdese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手少陽三焦經

手少陽三焦經.jpg

手少陽三焦經是一條經脈,十二正經之一,與手厥陰心包經相表里。本經起於關衝,止於絲竹空,左右各23個腧穴。

手少陽三焦經:起于無名指末端(關衝),上行小指與無名指之間(液門),沿著手背(中渚、陽池),出于前臂伸側兩骨(尺骨、橈骨)之間(外關、支溝、會宗、三陽絡、四瀆),向上通過肘尖(天井),沿上臂外側(清冷淵、消濼),向上通過肩部(臑會、肩髎),交出足少陽經的後面(天髎;會秉風、肩井、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分佈于膻中(縱隔中),散絡于心包,通過膈肌,廣泛遍屬於上、中、下三焦。

它的支脈:從膻中上行,出鎖骨上窩,上向後項,連繫耳後(天牖、翳風、顱息),直上出耳上方(角孫;會頷厭、懸釐、上關),彎下向面頰,至眼下(顴髎)。

它的支脈:從耳後進入耳中,出走耳前(和髎、耳門;會聽會),經過上關前,交面頰,到外眼角(絲竹空;會瞳子髎)接足少陽膽經。

此外,三焦與足太陽膀胱經的委陽脈氣相通。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的病症:耳聾,耳鳴,咽峽腫,喉嚨痛。

本經所屬腧穴能治有關「氣」方面所發生的病症:自汗出,眼睛外眥痛,面頰腫,耳後,肩部、上臂、肘彎、前臂外側均可發生病痛,小指側的次指(無名指)運用欠靈活。

文章標籤

jAdese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