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任脈

任脈.jpg

任脈是一條經脈,“奇經八脈”之一。計二十四穴,分布於面、頸、胸、腹的前正中線上。“任”字,有擔任,任養之意。任脈為“手、足三陰脈之海”。

任脈起於小腹內,下出會陰,向上行於陰毛部,經腹,向上經關元等穴,到咽喉,上行環繞口唇,經面部,進入目眶下。

交會穴:承泣(足陽明、陽蹻)、地倉(足陽明)。此外,手太陰肺經絡穴列缺通於任脈。

從交會關係可以看出,任脈主要接受各經之會。會陰為任、督、沖三脈之會,中極、關元為足三陰之會,是少腹部的主要交會穴;天突、廉泉,是陰維聯繫各陰經直通於任脈的要穴。由此說明,任脈主任受諸陰,為「陰脈之海」。《難經》楊玄操註:「任者妊也,此是人之生養之本。」可見其對生養血氣的重要作用。《素問‧上古天真論》:「女子二七而天癸至,任脈通,太衝脈盛,月事以時下,故有子;…七七任脈虛,太衝脈衰少,天癸竭,地道不通,故形壞而無子也。」說明生殖機能都關係到任脈和衝脈。血氣的產生有賴于脾胃,故任脈多與足陽明交會。

患任脈疾病者的病候:遺尿、遺精、腹脹痛、胃痛、呃逆、舌肌麻庳、疝氣。

 

會陰穴(1)

會陰穴.png

會陰在前後陰之間,其前為前陰,後為後陰,本穴會與二陰之間,且為任、督、冲三脉之會,故名。會陰穴是人體任脉上的要穴。它位於人体肛門和生殖器的中間凹陷處。會陰穴與人體頭頂的百会穴為一直線,是人體精氣神的通道。百會為陽接天氣,會陰為陰收地氣,二者互相依存,相似相應,统摄着真氣在任督二脉上的正常運行,维持體内陰陽氣血的平衡,它是人體生命活動的要害部位。經常按摩會陰穴,能疏通體内脉结,促進陰陽氣的交接與循還,對调節生理和生殖功能有獨特的作用。

穴位:在會陰部,男性當陰囊根部與肛門連線的中點。女性當大陰唇後連合與肛門連線的中點。

功能:醒神鎮驚,通調二陰。

主治:性功能障礙、月經不調、小便不通、陰部瘙癢、陽痿、帶下、疝氣、脱肛、癫狂,遺尿,遺精,昏迷。

 

曲骨穴(2)

曲骨穴.jpg

交會穴:任脈、足厥陰之會。原指恥骨聯合部,因其骨略彎曲而名。穴居其上,故名。《備急千金要方》:「在陰上橫骨中央,宛曲如卻月中央是。」

穴位:下腹部正中線臍下五寸,當恥骨聯合上方凹陷處。

功能:利小便,固精,止帶。

主治:小便難,五淋,小便黃,轉胞不得溺,小兒水氣,四肢盡腫及腹大,失精,五臟虛竭,小腹急痛,赤白帶下,陰囊濕痒,陰痒,陰中乾痛,無子,癲疾。陽萎,射精不能,尿瀦留,膀胱炎,尿道炎,盆腔炎。

 

中極穴(3)

中極穴.jpg

膀胱募穴。交會穴:足三陰、任脈之會。中,正中;極,點。穴處一身上下左右之中點,故名。穴近膀胱,內貯水液,故又稱「玉泉」。一名「氣原」,意指其與元氣有關。

穴位:下腹部正中線臍中下4寸處,當曲骨上1寸。

功能:理氣,固精,利小便,調經。

主治:虛損,腹脹,水腫,腰痛,小便不利,婦人胞落頹(子宮脫垂),丈夫失精,婦人下元冷,月事不調,經閉不通,赤白帶下,陰痒及痛,產後惡露不行,胎衣不下,無子。腎炎,尿路感染,尿瀦留,盆腔炎,產後宮縮痛,痛經,促排卵,男子性功能障礙。

 

關元穴(4)

關元穴.jpg

“關元穴”。“關”,關卡也。“元”,元首也。關元名意指任脉氣血中的滞重水濕在此關卡不得上行。本穴物質為中極穴吸熱上行的天部水濕之氣,至本穴後,大部分水濕被冷降於地,只有小部分水濕之氣吸熱上行,本穴如同天部水濕的關卡一般,故名關元。關原名意與關元同。

穴位:位於腹部,身體前正中線,臍中下3寸處,仰卧取穴。

功能:募集小腸經氣血,傳導任脈水濕。培補元氣、導赤通淋

主治:陽痿、早泄、月以不調、崩漏、帶下、不孕、子宫脱垂、閉經、遺精、遺尿、小便頻繁、小便不通、痛經、產后出血、小腹痛、腹泄、腹痛、痢疾、尿路感染、腎炎、脱肛、中風、尿道炎、盆腔炎、腸炎、腸粘連、神經衰弱、小兒消化不良

 

石門穴(5)

石門穴.jpg

三焦募穴。石門,有「關」的意思。《鶡冠子》:「鄰臍二寸謂之關」即指此。荀悅《申鑒》:「關者,所以關藏呼吸之氣以稟授四氣也。故氣長者以關息。」《針灸資生經》註:「論丹田穴,當以臍下二寸為是。」

穴位:下腹部正中線臍中下2寸處,當關元上1寸。

功能:利下焦。

主治:腹痛,腹瀉,小腹脹滿,便秘,嘔吐血,咳嗽發熱,四肢常冷,小便不利,崩漏,閉經,陰痒,產後惡露不止,崩中漏下,陰囊縮入小腹痛欲死,牙槽鳳,無子。腸炎,腎炎。

 

氣海穴(6)

氣海穴.jpg

肓之原。穴居腹部,為生氣之海。《針灸資生經》:「氣海者,蓋人之元氣所生也。」因與胸中氣海(上氣海)相對,故又名「下氣海」。

穴位:下腹部正中線臍中下1.5寸處,當臍中與關元連線的中點。

功能:理氣,益氣。

主治:臟氣虛憊,真氣不足,四肢厥冷,中風脫證,遺尿,腹痛,腹瀉,便秘,臥善驚,症瘕,痛經,崩漏,帶下,陽萎,遺精。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尿瀦留,腸麻痹,胃下垂,呃逆,脫肛,子宮脫垂,不孕症,男子性功能障礙。

 

陰交穴(7)

陰交穴.jpg

奇經八脈之任脈,系足少陰腎经,任脈、衝脈之會,陰交穴。陰,陰水之類也。交,交會也。該穴名意指任脈衝脈的上行水氣在此交會。本穴物質中有氣海穴傳来的熱漲之氣,有衝脈夾腎經而行的水濕之氣外散傳至本穴,二氣交會後形成了本穴的天部濕冷水氣,故名。丹田。此為道家術语,道家視腹下皆為丹田,故名。

穴位:人體的下腹部,前正中線上,當臍中下1寸。

功能:收引濁氣。

主治:月經不調、陰癢、痛經泄瀉、功能性子宫出血,子宫脱垂、產后血暈、陽痿、遺精、不孕、腹疼、臍周疼痛、腹满水腫、疝氣、小便不利、奔豚、血崩、帶下、產后惡露不止、小兒陷、腰膝拘挛水腫,及腸梗阻、腸鳴腹漲、失眠、鼻出血、腸炎、脚氣、睾/丸神經痛、子宫内膜炎。

 

神闕穴(8)

神闕穴.jpg

神,神氣;闕,原意為門樓、牌樓。神闕意指神氣通行的門戶。《釐正按摩要術》:「臍通五臟,真氣往來之門也,故曰神闕。」穴當臍窩之中,故又稱「臍中」、「命蒂」、「生門」。

穴位:腹中部臍窩中央。

功能:溫中,止瀉,回陽救逆。

主治:虛脫,厥逆,中風不省人事,風癇,自汗,水腫,臌脹,腹痛,腸鳴,泄瀉,脫肛,無子。休克,盜汗,蕁麻疹,暈動病,神經性嘔吐,急性胃腸炎,慢性結腸炎,腸粘連,腸結核,脫肛,腹水,尿瀦留,遺精,陽萎,痛經,子宮脫垂。

 

水分穴(9)

水分穴.jpg

水,水液;分,分利。穴居臍上一寸,內應小腸其作用為「分清別濁」而利水。《針灸資生經》:「此穴一名分水,能分水穀故也。」

穴位:上腹部正中線臍上一寸處。

功能:利水,消脹,緩拘急。

主治:脊強,里緊,腹中拘緊痛,腸鳴,胃虛脹,不嗜食,繞臍痛,水腫,鼻出血。腎炎,胃炎,腸炎。

 

下脘穴(10)

下脘穴.jpg

交會穴:足太陰、任脈之會。脘,或作「管」,指胃腑。穴近胃脘下部,故名。

穴位:上腹部正中線臍中上2寸處,當中脘與臍中連線的中點。

功能:疏導水濕。

主治:飲食不下,膈塞不通,食飲不化,嘔吐呃逆,腹堅硬,腹痛,胃脹,便秘,虛腫,小便赤。消化不良,消化性潰瘍,胃下垂,胃扭轉,急性腸梗阻,痢疾。

 

建里穴(11)

建里穴.jpg

建,營建;里,聚居處,指穴位。意為建中(脾胃)之處,穴近胃腑有調理胃氣作用。該穴名意指任脈的地部經水由此注入肚腹内部。本穴物質為中脘穴傳来的地部經水,至本穴后,經水循本穴的地部孔隙注入體内,注入體内的經水有降低體内温壓的作用,故名。

穴位:上腹部正中線臍中上3寸處,當中脘下1寸。

功能:和胃建脾。

主治:腹脹,腹痛,胃痛,不欲食,嘔逆上氣,心痛身腫。慢性胃炎,消化性潰瘍,胃下垂。

 

中脘穴(12)

中脘穴.jpg

胃募穴、腑會。交會穴:手太陽、少陽、足陽明、任脈之會。脘,或作「管」,指胃腑。穴近胃脘之中故名。又稱「胃脘」,義同。一名「太倉」,意指胃主受納水穀。

穴位:上腹部正中線臍中上4寸,當歧骨(胸劍結合部)與臍中連線的中點。

功能:和胃,寬中,消食。

主治:胃脹,腹滿,胃脘痛,食飲不化,呃逆,嘔吐,吞酸,大便難,赤白痢,疳積,傷暑,瘧疾,痰暈,痰飲,喘息,黃疸,困乏無力,赤白帶下。消化性潰瘍,急慢性胃炎,胃下垂,胃扭轉,腸梗阻,胃腸運動功能性疾病,消化不良,急性胰腺炎,神經衰弱,失眠,慢驚風,食管癌,蕁麻疹,肝炎,早期肝硬化。

 

上脘穴(13)

上脘穴.jpg

任脈、足陽明、手太陽之會。脘,或作「管」,指胃腑。穴近胃脘上部,故名。

穴位:上腹正中線臍中上5寸處。當中脘上1脘,歧骨(胸劍結合部)下3寸。

功能:和胃健脾、降逆利水。

主治:胃痛,飲食不下,食飲不化,膈塞不通,呃逆,腹脹,疳積,驚悸,目眩,翻胃,嘔吐,嘔血,虛勞。胃炎,消化性潰瘍,胃擴張,冒痙攣,胃下垂,胃扭轉,賁門痙攣,食管癌,急性胰腺炎。

 

巨闕穴(14)

巨闕穴.jpg

心臟募穴。巨,大;闕,宮門。穴居中線而近心臟,為神氣通行之處,猶如心君居所之宮門。

穴位:上腹部正中線臍中上6寸處。當歧骨(胸劍結合部)與中脘連線的中點。

功能:寧心,和胃。

主治:心痛,心中煩滿,驚悸,熱病胸中痰飲,腹脹暴痛,吐逆,癲狂,癇症。胃下垂,臟躁,膽道蛔虫症,心絞痛,膈肌痙攣,慢性肝炎。

 

鳩尾穴(15)

鳩尾穴.jpg

絡穴,膏之原。鳩尾,斑鳩的尾,形容胸骨劍突,穴當其下。《素問‧氣府論》王冰註:「鳩尾心前穴名也,正當心蔽骨之端,言其骨垂下如鳩尾形。」

穴位:上腹正中線臍上七寸,當胸骨劍突下凹陷處。劍突因包埋于腹直肌鞘內,不易觸及,則可從胸骨下端(歧骨)下一寸處定穴。

功能:清神,寧心,利膈。

主治:心痛,驚癇,心腹脹滿,胸中滿痛,腹皮痛,咳逆數噫,喘息,喉痹咽壅,水漿不下,癲,狂,癇,瘙痒。胃炎。

 

中庭穴(16)

中庭穴.jpg

庭,殿前廣場。穴居中而位於膻中(心包募穴)下,內應心臟,猶如宮前之庭。位居胸骨劍突上方,故又稱「龍頷」。

穴位:胸部正中線胸骨體與劍突結合部,約平等5肋間隙處,當鳩尾上1寸。

功能:寬胸,降逆。

主治:胸脅支滿,飲食不下,嘔吐,咽喉噎塞。咽炎,食管炎,肋軟骨炎。

 

膻中穴(17)

膻中穴.jpeg

心包募穴,氣會。膻,指胸腔,穴居其中,故名。內為宗氣之海,故又稱「上氣海」。

穴位:胸部正中線平第四肋間隙處,約當兩乳頭之間。

功能:利氣,寬胸,催乳。

主治:咳逆上氣,哮喘,胸痹,心痛,氣噎,嘔吐,產後乳汁少,肺癰,癭氣,煩滿。支氣管炎,胸膜炎,心絞痛,冠心病,心律失常,乳腺炎,乳腺增生,呃逆,食管炎,食管痙攣,梅核氣,肺癆,肋間神經痛,肋軟骨炎。

 

玉堂穴(18)

玉堂穴.jpg

白玉為堂,指心神所居的尊貴處所。古代常將正房稱作堂,多位於居住建築群的中軸線上,一般為長者所居。本穴內當心臟與心相應,位於中庭上方,故名。宋玉《風賦》:「徜徉乎中庭,北上玉堂。」

穴位:胸部正中線平第三肋間隙處,當胸骨體中點。

功能:寬胸,降逆。

主治:胸滿,哮喘,胸肋痛,嘔吐,煩心,兩乳腫痛,喉痹咽腫。氣管炎,胸膜炎,肋軟骨炎。

 

紫宮穴(19)

紫宮穴.jpg

即紫微宮,星名,古代認為係天帝之座。穴近心而與心相關,故名。

穴位:胸部正中線平第2肋間隙處,當胸骨角稍下方。

功能:寬胸,降逆。

主治:胸脅痛,煩心,飲食不下,嘔逆,哮喘,喉痹。咽炎,氣管炎,肋軟骨炎。

 

華蓋穴(20)

華蓋穴.jpg

華蓋,星名。《宋史‧天文志》:「華蓋七星,杠九星如蓋,有柄下垂,以復大帝之座也。在紫微宮臨勾陳之上。」穴位居紫宮穴上方。或釋:華,華麗;蓋,傘蓋。華蓋為帝王所用。肺居心(君)之上,為五臟之華蓋。穴當前胸,與肺相關。

穴位:胸部正中線,平第一肋間隙處,當胸骨角上方。

功能:宣肺,利咽。

主治:咳逆上氣,哮喘,胸脅痛,喉痹咽腫。肋軟骨炎。

 

璇璣穴(21)

璇璣穴.jpg

古代測星用具,後用指北斗星中的魁四星,與紫微宮相對。穴居紫宮之上,功能宣運肺氣,故名。

穴位:胸部正中線天突下1寸,當胸骨柄正中處。

功能:宣肺,利咽。

主治:哮喘,咳嗽,胸滿痛,水漿不下,喉痹咽腫。支氣管炎,食管痙攣,賁門痙攣,梅核氣。

 

天突穴(22)

天突穴.gif

陰維、任脈之會。「天」,指與天氣相通;「突」,突出,又指煙囪。穴居上胸部能通利肺氣。

穴位:頸前正中線,胸骨上窩中央。

功能:平喘,利氣。

主治:咳嗽,哮喘,暴暗,喉痹,咽乾,喉痛,噎,舌下急,癭,肺癰,唾膿血,喉中熱瘡不得下食,氣哽,心痛,隱疹,頭痛,面皮赤熱,身肉盡不仁。支氣管炎,百口咳,咽喉炎,膈肌痙攣,神經性嘔吐,失語,咽炎,梅核氣,食管炎,食管痙攣,食管癌,單純性甲狀腺腫,聲帶疾病。

 

廉泉穴(23)

廉泉穴.jpg

交會穴:陰維、任脈之會。廉,同隅,潮水;泉,水泉。穴近舌下腺,與津液有關,又為「脈氣所發」如泉處,故名。穴居舌骨上緣凹陷處,故又名「舌本」、「本池」。

穴位:頸前正中線喉結正上方,舌骨上緣凹陷處。當下頦正中與喉結連線的中點。其上方為舌根。

功能:利喉舌。

主治:舌下腫痛,舌咽不利,舌縱涎出,口瘡舌強,口噤,舌根急縮,下食難,喉喑,喑啞,語言蹇澀,胸痛,咳逆上氣,喘息嘔沫。咽炎,急喉風,梅核氣,失音,聲帶疾病,聲門肌痙攣,軟齶麻痹,假性球麻痹,失語,癔病,扁桃體腫痛,急性腮腺炎。

 

承漿穴(24)

承漿穴.jpg

交會穴:足陽明、任脈之會。承,承受;漿,水漿。水漿入口,下唇相承,穴居下唇陷中。《釋名‧釋形體》:「口下曰承漿,承水漿也。」

穴位:面部下唇中,頦唇溝正中凹陷處。

功能:疏風,利口齒。

主治:口歪,唇緊,牙痛,口瘡,面浮,頭項強痛,癲癇,衄血不止,目暝,消渴,小便赤黃,小便不禁。面癱,口腔潰瘍,流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任脈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deseYe 的頭像
    jAdeseYe

    jAdeseYe的氣功煉炁之道

    jAdese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