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衝脈

衝脈.jpg

 

脈(又名沖脈),奇經八脈之一,「衝」者“道路”也,有四通八達之意,為十二經之所注;起源於小腹內起始,下出於會陰部,接足少陰腎經內股鼠蹊,出於足陽明經的氣沖穴,再沿腹部兩側,上達咽喉,環繞口唇。至幽門共11穴,通行於先後天,乃十二經脈之匯聚,即所謂“十二陰陽經之海”。因起於胞宮,又有“血海”之稱。明代《醫經小學》奇經八脈歌吟:“沖脈出胞循脊中,從腹會咽絡口唇,女人成經為血室,脈並少陰之腎經,並任督本於會陰,三脈並起而異行。

衝脈為十二經之海,分佈最廣,上部「滲諸陽,灌諸精」;下部「滲三陰」,「注諸絡」。衝脈之名為「沖(衡)」,即說明其滲灌血氣的作用四通八達,遍及全身。因其作用的重要,故又稱血海和五臟六腑之海。《靈樞‧五音五味》還說:「血氣盛則充膚熱肉,血獨盛則滲灌皮膚,生毫毛」,指出肌膚的熱量和毛髮的生長均與衝脈功能有關。衝脈與任脈的功能發源於腎氣。腎氣的盛衰直接關係衝任。《靈樞》還指出,男子的不生鬍鬚,是由於「任衝不盛,宗筋不成,有氣無血,唇口不榮故須不生」。從而可以理解衝脈「滲灌皮膚,生毫毛」的全面意義。

 

横骨穴(1)

横骨穴.png

衝脈、足少陰之會。橫骨原指恥骨聯合部,穴在其上方,故名。別名「下極」,意指其位於腹部最低處。

穴位:下腹部,臍中下5寸(曲骨)旁開5分處,當恥骨結節外上方。

功能:調下焦、利水、益腎。

主治:少腹滿痛、小便不利、陰下縱、遺精、陽痿、腰痛、遺尿。盆腔炎、膀胱炎、睪丸炎。

 

大赫穴(2)

大赫穴.jpg

衝脈、足少陰之會。大赫,意為強盛。穴居下腹,為陰氣盛大處。

穴位:下腹部,臍下4寸(中極)旁開5分處。

功能:調下焦、利水、益腎。

主治:虛勞失精、陰上縮、莖中痛、帶下、小腹急脹疼痛、腎氣衝心。痛經、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不孕、促排卵。

 

氣穴穴(3)

氣穴穴.jpg

衝脈、足少陰之會。穴在關元之旁,為元氣所發之處,故名。可治「婦人子宮久冷,不能成孕,赤白淋瀝,月事不調」(見《循經考穴編》),故別名「胞門、子戶」(見《針灸甲乙經》)。

穴位:下腹部臍下三寸(關元)旁開五分處。

功能:調經、利氣、止瀉。

主治:月事不調、腹痛、帶下、子宮虛寒、不孕、濁氣凝結下焦、泄痢不止、赤白淋瀝、兩脇疼痛、氣上下引腰脊痛。腸炎、尿路感染、痛經、閉經。

 

四滿穴(4)

四滿穴.jpg

衝脈、足少陰之會。滿,豐滿。穴居腹部豐滿隆起處,為足少陰腎經入腹後的第四穴。

穴位:下腹部臍下二寸(石門)旁開五分處。

功能:調經、利水、消脹滿。

主治:臍下積、奔豚上下、疝瘕、大腹、石水、腸澼、月水不利、子臟中有惡血、遺精、小便不禁、腹脹、腹痛、兩脇疼痛。膀胱炎、前列腺炎。

 

中注穴(5)

中注穴.jpg

注,氣血輸注處,指腧穴。穴處中腹與陰交交會。故名。

穴位:下腹部臍下1寸(陰交)旁開5分處。

功能:理腸、通便。

主治:腹痛、小腹熱、大便難、腹瀉、腰脊痛、月經不調、小便淋澀。

 

肓兪穴(6)

肓兪穴.png

肓,指腹膜;俞、指腧穴。穴在臍旁,意為肓膜之俞。

穴位:腹部,臍中旁開5分處。

功能:調腸、利氣、溫中。

主治:腹脹、腹痛、大便乾、五淋。胃痙攣、腸麻痹、膀胱炎。

 

商曲穴(7)

商曲穴.jpg

商,漏刻也。曲,隐秘也。該穴名意指腎經衝脈氣血在此吸熱後缓慢上行。本穴物質為肓俞以下各穴上行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散熱冷缩,少部分水氣吸熱後特經上行,如從漏刻中傳出不易被人覺察,故名。

穴位:臍中上2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功能:運化水濕,清熱降溫。

主治:腹痛,泄瀉,便秘,腹中積聚。

 

石關穴(8)

石關穴.png

石即巖石,關即關要,腹水病古稱石水,此穴為治療石水要穴,故名石關。

穴位:上腹部,臍中上3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功能:調理腸胃,攻堅消滿,調理氣血。

主治:飲食不化,翻胃吐食,呃逆,多唾,腹痛,便秘,脊強,不孕,嘔吐,腹脹,泄瀉,食道痙攣,胃痙攣,腸炎,食管痙攣,盆腔炎,不孕癥,痛經,結膜充血,尿路感染。

 

陰都穴(9)

陰都穴.png

陰為陽之對,指腹部,都即都會,此穴在腹部,為足少陰和沖脈之氣會聚之處,故名陰都。

穴位:臍中上4寸,前正中線旁開0.5寸。

功能:和脾胃、調氣機、調理胃腸,寬胸降逆。

主治:胸滿氣逆,脅肋脹痛,嘔吐,胃痛,腹脹,腸鳴,便難,不孕,盜汗,瘧疾,泄瀉,便秘,腹痛,腹瀉,月經不調,現代又多用陰都穴治療肺氣腫,胸膜炎,支氣管哮喘,胃炎,支氣管炎,哮喘,肺氣腫,結膜炎,角膜白斑。

 

腹通谷穴(10)

腹通谷穴.jpg

通,通道:谷,水谷食物。穴在幽門穴下方,為水谷通行之處,故名。為與足部足太陽膀胱經同名穴(足通谷)相區分,《針灸大全》冠以「腹」字。

穴位:上腹部臍上五寸(上脘)旁開五分處。

功能:利舌咽、調腸胃。

主治:食飲善嘔、不能言、舌下腫、口歪、暴喑、積聚、痃癖。胃痙攣、胃炎、消化性潰瘍、胃下垂。

 

幽門穴(11)

幽門穴.jpg

幽,幽隱;門,門戶。穴近胃之下口幽門而與之相關,故名。

穴位:上腹部臍上六寸(巨闕)旁開五分處。

功能:降逆、利咽、和胃。

主治:胸脅背相引痛、噁心、嘔吐、多唾、飲食不下、善噦、支滿、少腹堅、心痛、逆氣、煩心。胃痙攣、胃下垂、肋間神經痛。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衝脈
    全站熱搜

    jAdese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