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陰陽蹻維脈

 

陰維脈

陰維脈.jpg

陰維脈,奇經八脈之一。“維”者繫也,陰維脈與六陰脈相聯繫,維繫諸陰經。陰維脈起於小腿內側築賓穴,沿腿股內側並足太陰、厥陰上行,至咽喉與任脈會合。《素問·刺腰痛論》:“刺飛陽之脈,在內踝上五寸,少陰之前,與陰維之會。”王叔和說:「診得陽維脈浮者,暫起目眩,陽盛實者,苦肩息,灑灑如寒」;「診得陰維脈沉大而實者,苦胸中痛,肋下支滿,心痛」。

陰維脈有病時,有心痛的症狀。《難經·二十九難》:“陰維為病,苦心痛。”

交會穴﹞

築賓穴(郄,足少陰)

築賓穴.jpg

穴位:小腿內側面,內踝尖上5寸,太溪與陰谷的連線上,當腓腸肌肌腹內下方凹陷處。

 

衝門穴、府舍穴、大橫穴、腹哀穴(足太陰)

衝門穴.jpg

穴位:腹股溝外側,距恥骨聯合上緣中點(曲骨)3.5寸,髂外動脈搏動處外側,當髂前上棘與恥骨聯合之間的連線的外1/3折點處。

府舍穴.jpg

穴位:下腹部,腹結下3寸,距前正中線4寸凹陷處,當腹股溝上方,衝門外上7分。

 

大橫穴.jpeg

穴位:腹中部,距臍中4寸,腹直肌外緣凹陷處。

腹哀穴.jpg

穴位:上腹部,臍中上3寸(建里)旁開前正線4寸處,當大橫上3寸。

 

期門穴(足厥陰)

期門穴.jpg

穴位:胸部,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凹陷處,距前正中線4寸。

 

天突穴、廉泉穴(任脈)

天突穴.gif

穴位:頸前正中線,胸骨上窩中央。

廉泉穴.jpg

穴位:頸前正中線喉結正上方,舌骨上緣凹陷處。當下頦正中與喉結連線的中點。其上方為舌根。

 

此外,手厥陰心包經的絡穴內關穴通於陰維。從交會關係可以看出,陰維在下肢有郄穴築賓,其他交會穴集中在腹部及胸部,這些部位就是《難經》所說的「諸陰交」。諸陰交于胸腹,陰維主聯絡各陰經以通於「陰脈之海」任脈,其穴為天突、廉泉,這是任脈上咽喉、連舌本的要穴。陰陽維之「維」有維繫、維絡的意思。《難經‧二十八難》:「陽維、陰維者,維絡于身,溢畜(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于諸陽會也,陰維起于諸陰交也。」說明這是聯絡各經起調節血氣盛衰的「溢」和「蓄」,它不像十二(四)經那樣「環流」。八脈中尤以陰陽維脈的這種「溢蓄不能環流」的作用特點更為重要。由此還可以說,維脈兼具有絡的性質。

 

陽維脈

陽維脈.jpg

《素問‧刺腰痛篇》「陽維之脈,脈與太陽合臑上間,去地一尺所。」《難經‧二十難》「陽維起于諸陽會也。」結合《針灸甲乙經》所載交會穴,「臑下間」當是指足少陽經的陽交穴(向後交于足太陽),是陽維之郄穴;另有足太陽經的金門穴,是「陽維所別屬」。「諸陽會」,指頭及肩部各交會穴,于風府、啞門入于督脈。

﹝病候﹞

陽維聯絡各陽經以歸于督脈,陰維聯絡各陰經以歸于任脈,當陰陽失去協調時就成病象。《難經‧二十九難》:「陽維維于陽,陰維維于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苦心痛。」因陽維分佈頭肩各部,故主寒熱等表證;陰維分佈于胸腹各部,故主心痛等裡證。《脈經》記載陽維的病症,有目眩、陽盛實、苦肩息、洒洒如寒;陰維的病症,有苦胸中痛、脅下支滿、心痛等。

 

﹝交會穴﹞

金門穴(足太陽)

金門穴.jpg

穴位:足外側部,外踝前緣直下,骰骨下緣凹陷處。當申脈與京骨連線的中點。

 

陽交穴(郄;足少陽)

陽交穴.jpg

穴位:小腿外側,當外踝尖上7寸,腓骨後缘(正坐垂足或仰卧位,在外踝尖上7寸,腓骨後缘取穴 )。

 

臑俞穴(手太陽)

臑俞穴.png

穴位:肩部,腋後紋頭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處。

 

天髎穴(手少陽)

天髎穴.jpeg

穴位:肩背部肩胛骨上角處,肩井與曲垣之間,約與陶道相平,當第一胸椎棘突與肩峰連線的中點。

 

肩井穴(足少陽)

肩井穴.jpg

穴位:肩上,前直乳中,當大椎與肩峰端連線的中點處。

 

本神穴、陽白穴、頭臨泣穴、目窗穴、正營穴、腦空穴、風池穴(足少陽)

本神穴.jpg

穴位:頭部顱頂正中線旁開三寸,前髮際後五分處。當神庭與頭維連線的外1/3折點。

 

陽白穴.jpg

穴位:在前額部,當瞳孔直上,眉上1寸。

 

頭臨泣穴.jpg

穴位:頭頂部,瞳孔直上,前髮際後五分處。當神庭與頭維連線的中點。

 

目窗穴.jpg

穴位:頭頂部,前髮際後2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處,當頭臨泣與風池的連線上。

 

正營穴.jpg

穴位:頭頂部,前髮際後3.5寸,頭正中線旁開2.25寸處,當頭臨泣與風池的連線上。

 

腦空穴.jpg

穴位:頭部枕外隆凸上緣外側,頭正中線旁開2.25寸,當頭臨泣與風池的連線上,與腦戶、玉枕相平。

 

風池穴.jpg

穴位:項部枕骨下,斜方肌上部外緣與胸鎖乳突肌上端後緣之間凹陷處。當風府與翳風之間,或顳骨乳突尖(下端)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連線的中點。

 

風府穴、啞門穴(督脈)

風府穴.jpg

穴位:項部正中線後髮際上1寸,當枕外隆凸直下,兩側斜方肌之間凹陷處。深部為枕骨大孔後緣與環椎後弓之間。

 

啞門穴.jpg

穴位:項部正中線後髮際直上0.5寸凹陷處,其深部約當第一頸椎(環椎)後弓與第二頸椎棘突之間。

 

此外,手少陽三焦經的絡穴外關穴通於陽維。從交會關係可以看出,陽維在下肢有郄穴陽交和「別屬」金門,其他交會穴集中在頭部和肩部,這些部位就是《難經》所說的「諸陽會」。諸陽會于頭,陽維脈就是聯絡各陽經以通於「陽脈之海」督脈,其穴為風府、啞門,這是督脈入腦和連舌本的要穴。

 

陰蹻脈

陰蹻脈.JPG

《靈樞‧脈度》:「(陰)蹻脈者,少陰之別,起于然骨之後,上內踝之上,直上循陰股,入陰,上循胸里,入缺盆上,出人迎之前,入頄,屬目內眥,合于太陽、陽蹻而上行。」陰蹻從足少陰分出,起自然骨後方即內踝下方的照海穴,沿陰側上行。《難經‧二十八難》:「陰蹻脈者,亦起于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衝脈。」據此,其起始同起于腳跟,至頸部(人迎之前)還左右交叉至對側,上達鼻旁,與陽蹻交會于目內眥而交于腦。

﹝交會穴﹞

照海,交信(郄,均足少陰)

水泉穴.gif

穴位:足內側部,內踝尖正下方與距骨相接的凹陷處。

 

交信穴.jpg

穴位:小腿內側面,太溪直上2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當復溜前5分。

 

睛明(足太陽)

睛明穴.jpg

穴位:面部,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當上瞼部眼眶內側緣與眼球之間空隙部。

從交會穴可以看出,陰蹻由內踝(照海)而上行,以交信為郄穴,經陰側而上達目內眥睛明。《針灸甲乙經》未載蹻脈所會,《素問》王注載:手足太陽、足陽明、陰蹻、陽蹻五脈之會。陰蹻循行文獻記載較詳而交會穴少;陽蹻則循行記載不詳而交會穴多,正可補缺。

 

陽蹻脈

陽蹻脈.JPG

《靈樞‧寒熱病》:「足太陽有通項入于腦者正屬目本,名曰眼系。…在項中兩筋間,入腦乃別陰蹻、陽蹻,陰陽相交…交于目銳眥。」這是說足太陽經脈于項後入腦處,連繫目本,名為目系。這裡是風府穴所在。入腦分為陰蹻、陽蹻,互相交會,交于目內眥(睛明穴當在內眥而非銳眥)。陰蹻是從足少陰分出,陽蹻則從足太陽分出,同會合于目,并聯繫于腦。

《難經‧二十八難》:「陽蹻脈者,起于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此指陽蹻脈從足太陽分出,出于腳跟,沿外踝下方的申脈穴上行,最後到目及腦。風池,照《內經》說當是指風府部,內入于腦。蹻脈的走向有升有降,陽蹻與足太陽相同,其走向可由上而下,為衛氣運行通路。

陰陽蹻脈聯繫足跟、眼睛及腦,主持肢體活動和睡眠,《靈樞‧寒熱病》、「陽氣盛則瞤目,陰氣盛則瞑目。」意思是衛氣主要通過陰陽蹻脈而散佈于全身,衛氣行于陽則陽蹻脈盛,主目張而不欲睡;行于陰則陰蹻脈盛,主目閉而欲睡。《難經‧二十九難》:「陰蹻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蹻為病,陰緩而陽急。」則是指陽蹻病見陽側拘急而陰側弛緩;陰蹻病則見陰側拘急而陽側弛緩,肢體的拘急或弛緩,多見於癲癇等病。《脈經》即以癲癇、風癇、僵仆、偏枯、皮膚身體強痹等症屬於陰陽蹻脈,陽蹻還主腰背痛;陰蹻還主少腹痛、裡急、腰及髖髎上相連陰中痛,男子陰疝,女子漏下不止,即從陰陽蹻脈的分佈不同各主有關病症。

﹝交會穴﹞

申脈,僕參(陽蹻本)

申脈穴.jpg

穴位:足外側部,外踝直下方凹陷處。

 

僕參穴.png

穴位:足外側部,外踝後下方,崑崙直下2寸,跟部外側面赤白肉際處。

 

跗陽(郄;上穴均足太陽)

跗陽穴.jpg

穴位:小腿後面,外踝後(崑崙)直上3寸凹陷處。

 

居髎(足少陽)

居髎穴.jpg

穴位:位於髖部,當髂前上棘與股骨大轉子最凸點連線的中點處。

 

臑俞(手太陽)

臑俞穴.png

穴位:肩部,腋後紋頭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處。

 

巨骨、肩髃(均手陽明)

巨骨穴.jpg

穴位:肩上部,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

 

肩髃穴.jpg

穴位: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外方凹陷處。

 

地倉,巨髎,承泣(均足陽明)

地倉穴.png

穴位:面部口角外側,上直瞳孔,近鼻唇溝下端處。當口角旁4分,目中線上。

 

巨髎穴.png

穴位:面部,瞳孔直下與鼻翼下緣相平的凹陷處。當鼻唇溝外側,目中線上。

 

承泣穴.jpg

穴位:面部,瞳孔直下眼球與眶下緣之間凹陷處。當目中線上,下瞼溝正中。

 

睛明(足太陽)

睛明穴.jpg

穴位:面部,目內眥角稍上方凹陷處,當上瞼部眼眶內側緣與眼球之間空隙部。

 

從交會關係可以看出,蹻脈起于跟中,故說以僕參為本。陽蹻由外踝(申脈)而上行,以跗陽為郄穴,經陽側各穴上達睛明,與陰蹻交會于目而通於腦。「蹺」字的意義是舉足行高,因其聯繫足跟,主身體的活動,故以為名。動與靜相對,陽蹻行于陽,主活動和清醒狀態;陰蹻行于陰,主安靜和睡眼狀態。會合于目及腦,正表示這方面的功能聯繫。

arrow
arrow

    jAdese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