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足厥陰肝經

足厥陰肝經.jpg

 

足厥陰肝經是一條經脈,十二正經之一,與足少陽膽經相表里。本經起於大墩,止於期門,左右各14個腧穴。在中醫學上,肝經脈為諸筋之主導經脈。

足厥陰肝經從大趾背毫毛部開始(大敦),向上沿著足背內側(行間、太衝),離內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內側(會三陰交;經蠡溝、中都、膝關),離內踝八寸處交出足太陰脾經之後,上膝腘內側(曲泉),沿著大腿內側(陰包、足五里、陰廉),進入陰毛中,環繞部,至小腹(急脈;會衝門、府舍、曲骨、中極、關元),夾胃旁邊,屬於肝,絡于膽(章門、期門);向上通過膈肌,分佈脇肋部,沿氣管之後,向上進入頏顙(喉頭部),連接目系(眼球後的脈絡聯繫),上行出于額部,與督脈交會于頭頂。

它的支脈:從「目系」下向頰裡,環繞唇內。

它的支脈:從肝分出,通過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陰肺經)。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的病症:腰痛得不好前俯後仰,男人可出現小腸疝氣,婦女人可出現小腹部腫脹,嚴重的則咽喉乾,面灰塵,脫了血色。

 

大敦穴(1)

大敦穴.png

井(木)穴。《靈樞‧根結》:「厥陰根于大敦。」敦,厚的意思。大而厚。意指大趾末節的形狀,似同圓蓋之敦器(古代盛黍稷的青銅器,上下合成圓球形)。

穴位:足大趾末節外側,距趾甲角1分處。

功能:疏肝治疝,理血,清神。

主治:昏厥,卒疝暴痛、臍腹痛、腹脹,小腹中熱、石淋、尿血、小便難、遺尿、遺精、陰腫痛、囊縮,陰挺、崩漏,脅下若滿,眩冒、善寐、目不欲視、卒心痛、太息、噦噫、大便秘結、癲狂、癇、小兒驚風、痙、手足拘急、足腫。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子宮脫垂、腹股溝斜疝、陰囊鞘膜積液、精索靜脈曲張、附睪睪丸炎、滯產。

 

行間穴(2)

行間穴.jpg

滎(火)穴。行,指通道;穴在兩趾趾縫間,故名。

穴位:足背第一、二趾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功能:清肝明目、熄風鎮驚。

主治:脅痛、腹脹、頭暈、目眩、癲癇、不眠、口歪、咽喉氣梗、咳逆、喉痹、疝痛、小便不利、莖中痛、遺溺、癃閉、消渴、嗜飲、目赤腫痛、嘔逆、嘔血、洞泄、腹痛、心下滿,胸背痛,肝病、脅下苦滿、小腹脹、月經不調、崩漏、帶下,小兒重舌、急慢驚風、膝腫腰痛、足趾腫痛。高血壓,視力減退、結膜炎、青光眼、扁桃體炎,面肌痙攣、肋間神經痛,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睪丸炎,乳腺增生。

 

太衝穴(3)

太衝穴.jpg

輸(土)穴,原穴。陰經原穴皆名「太」;「衝」指要衝,因其血氣盛而名。

穴位:足背第1~2跖骨間隙的後方凹陷處。當行間後二寸。

功能:平肝熄風、清熱利膽、明目。

主治:頭痛、眩暈、目昏、目痒、目赤痛、迎風流淚、唇歪,喉痛、嗌乾、咽喉氣梗、脅痛、腹痛、疝痛、陰部痛、陰縮、癃閉、遺尿、淋病、驚癎、腹中雷鳴、嘔逆不食、飧泄、脅下支滿、少腹滿、大便難、黃疸、腰痛、寒濕腳氣痛、股膝腫痛、行步難移,產後汗出不止、漏下、月水不通,乳癰。肝炎,高血壓,神經衰弱,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滯產、月經不調、乳腺炎、乳腺增生,肋間神經痛、近視、視力減退、青光眼、結膜炎、血小板減少症,面肌痙攣、手指震顫、震顫性麻痹,癔病。

 

中封穴(4)

中封穴.jpg

經(金)穴。《千金翼方》作肝經原穴。《靈樞‧衛氣》:「足厥陰之本,在行間上五寸所。」穴在內踝前兩筋封聚之中。

穴位:足背,內踝前,商丘與解溪連線之間,脛骨前肌腱內側凹陷處。

功能:疏肝理氣,清泄下焦。

主治:肝病、脅痛、身黃有微熱,不嗜食,繞臍痛、疝痛、鼓脹、虛勞,遺精、遺尿、小便不利、陰暴痛、陰縮入腹引痛、腰痛、足厥冷、內踝腫痛、行步艱難,嗌乾、喉腫。肝炎、黃疸、足痛。

 

蠡溝穴(5)

蠡溝穴.jpg

絡穴。「蠡」即瓢勺,形容小腿肚,穴居其前方溝中。《黃帝內經太素》楊上善註:「蠡,力酒反,瓢勺也。胻骨之內,上下巨虛,有似飄勺渠溝,此因名曰蠡溝。」

穴位:小腿內側,內踝尖上五寸,脛骨內側面中。當內踝尖與地機穴連線中點。

功能:疏肝理氣、調經攝血。

主治:肝病、脅痛、少腹痛、疝痛、風疹、陰挺、月經不調、崩漏、帶下,遺尿、小便不利,睪丸腫痛、陽強,數噫、嗌中有熱,腰痛、背拘急不可俯仰、足脛酸寒。肝炎、濕疹、陰痒、睪丸炎、子宮內膜炎、性功能亢進。

 

中都穴(6)

中都穴.jpg

郄穴。都,都會。穴當小腿內側面中間,為肝經之氣深聚處,故名。又係足厥陰肝經郄穴,所以又名「中郄」。《備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均以中郄為正名。「都」與「郄」字形相近,「都」字或出于傳誤。

穴位:小腿內側面,內踝尖直上七寸,脛骨內側面中。當蠡溝直上二寸。

功能:疏肝理氣,調經攝血。

主治:心腹滿、腹痛、腹瀉、疝氣、陰痛、崩漏、產後惡露不絕,脛寒痹痛、不能行立、足下熱。病毒性肝炎,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

 

膝關穴(7)

膝關穴.jpg

關,指關節;穴近膝關節,故名。

穴位: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腓腸肌內側頭上部,當陰陵泉後一寸凹陷處。

功能:消腫止痛

主治:膝痛不可屈伸、寒濕走注、下肢痿痹、歷節風痛,膝痛,腳氣,鶴膝風,咽喉痛。痛風。

 

曲泉穴(8)

曲泉穴.jpg

曲,隱秘也。泉,泉水也。該穴名意指肝經的水濕雲氣在此聚集。本穴物質爲膝關穴傳來的水濕之氣,至本穴後爲聚集之狀,大量的水濕如隱藏於天部之中,故名。

穴位:屈膝,當膝内側橫紋頭上方,半腱肌、半膜肌止端前緣凹陷中。

功能:除濕降濁。

主治:月經不調,痛經白帶,陰挺陰癢,産後腹痛,遺精陽痿,疝氣,小便不利,頭痛目眩,癫狂,膝膑腫痛,下肢痿痹。

 

陰包穴(9)

陰包穴.png

穴居股內稱「陰」;在兩筋間,所以稱「包」。

穴位:大腿內側,股骨內上髁上四寸,當股內肌與縫匠肌之間凹陷處。

功能:調經理氣,通調水道。

主治:月經不調,腰痛、腹痛、遺尿、小便不利、腰尻痛引少腹痛。子宮內膜炎。

 

足五里穴(10)

足五里穴.jpg

穴在股內側約當箕門上五寸處,故名。為與上肢手陽明大腸經同名穴(手五里)相區分,《針灸甲乙經》冠以「足」字。又稱「股五里」。

穴位:大腿內側根部,恥骨結節下方,當氣衝直下3寸,長收肌外緣凹陷處。

功能:行氣提神、通利水道。

主治:腹中滿,腸風,少腹痛,小便不利,陰囊濕痒,股內側痛,嗜臥,風勞,四肢不得舉。腹股溝淋巴結炎、帶下。

 

陰廉穴(11)

陰廉穴.jpg

陰,指陰性水濕。廉,收廉之意。陰廉穴穴名意指肝經的水濕風氣在此散熱吸濕冷缩。陰廉穴物質為急脈穴擴而至的水濕風氣,至本穴後此水濕風氣散熱吸濕冷缩並聚集穴内,陰廉穴如同肝經水濕的收廉之處,故名。

穴位:在大腿内側,當氣冲直下2寸,大腿根部,恥骨結節的下方,長收肌的外緣。

功能:收引水濕。

主治:月經不調,帶下,外陰搔癢,股内側痛,下肢麻痹。

 

急脈穴(12)

急脈穴.jpg

此穴《針灸甲乙經》未載,見《素問‧氣府論》。交會穴:《類經圖翼》:「此實厥陰之正脈而會于陽明者也。」穴當動脈應手處。《素問‧氣府論》王冰註:「此兩脈皆厥陰之大絡行其中,故曰厥陰急脈,即睪之系也。」《類經圖翼》:「按此穴自《甲乙經》以下諸書皆無,是遺誤也。…然此實厥陰之正脈而會于陽明者也。」

穴位:股溝部,恥骨結節外側,氣衝外下方,股動脈搏動處,距前正中線二寸五分。當氣衝與衝門之間,當氣衝外下0.5寸的腹股溝凹陷處。

功能:行氣提宮。

主治:少腹痛、疝氣、陰挺、陰莖痛,腿股痛。睪丸炎。

 

章門穴(13)

章門穴.jpg

脾臟募穴;臟會。交會穴:足厥陰、少陽之會。章,猶障,指肋骨。穴居脇肋部,分列兩側如門,故名。

穴位:側腹部第十一肋游離端下方;當上肢合腋屈肘、中指端置耳垂時肘尖所止處。位於腋中線上,下距帶脈穴約1.8寸。

功能:疏泄肝膽、健脾消滯。

主治:腹脹、腸鳴、腹瀉,脅痛、痞塊、黃疸、嘔吐、身黃羸瘦、煩熱中不嗜食、喘息,心痛而嘔,四肢懈惰、胸脅支滿、食不化、寒中洞泄,腰背冷痛,肥轉小便不得,小兒癖氣灸不消。膜炎、膽石症、消化不良,肝脾腫大、肝炎、腸炎、呃逆。

 

期門穴(14)

期門穴.jpg

肝臟募穴。交會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期,指週期,一週年稱「期年」。《標幽賦》:「太陰為始,至厥陰而方終;穴出雲門,抵期門而最後。」十二經脈氣血流注至此正值一個週期,穴又分列兩廂,故稱「門」。又漢武帝置「期門武宮」,而肝為「將軍之宮」,故以此名其募穴。

穴位:胸部,乳頭直下,第6肋間隙凹陷處,距前正中線4寸。

功能:疏肝理氣,化瘀消積。

主治:胸脅脹痛、胸煩、胸脹、肝病、脅脹、脅下積聚、嘔吐,咳逆,目眩而昏,善噫、胸中熱,心痛,奔豚上氣、不得息,瘧疾,傷寒熱入血室,痙,癃,遺溺,霍亂泄注,喑不能言,婦人產後餘疾,食飲不下。肋間神經痛、肝區痛、肝脾腫大、肝炎,膽囊炎、膽石症,胰腺炎,膈肌痙攣,胃神經官能症,乳腺炎,消化不良,乳腺增生。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足厥陰肝經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deseYe 的頭像
    jAdeseYe

    jAdeseYe的氣功煉炁之道

    jAdese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