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手太陽小腸經

手太陽小腸經.jpg

手太陽小腸經:從小指外側末端開始(少澤),沿手掌尺側(前谷、後溪),上向腕部(腕骨、陽谷),出尺骨小頭部(養老),直上沿尺骨下邊(支正),出于肘內側當肱骨內上髁和尺骨鷹嘴之間(小海),向上沿上臂外後側,出肩關節部(肩貞、臑俞),繞肩胛(天宗、秉風、曲垣),交會肩上(肩外俞、肩中俞;會附分、大杼、大椎),進入缺盆(鎖骨上窩),絡于心,沿食管,通過膈肌,到胃(會上脘、中脘),屬於小腸。

它的支脈:從鎖骨上行沿頸旁(天窗、天容),上向面頰(顴髎),到外眼角(會瞳子髎),彎向後(會和髎),進入耳中(聽宮)。

它的又一支脈:從面頰部分出,上向顴骨,靠鼻旁到內眼角(會睛明),接足太陽膀胱經。此外,小腸與足陽明胃經的下巨虛脈氣相通。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病症:咽喉痛,頷下腫不能回顧,肩部痛得像牽引,上臂痛得像折斷。

本經所屬腧穴能主治有關「液」方面所發生的病症:耳聾,眼睛昏黃,面頰腫,頸部、頷下、肩胛、上臂、前臂的外側後邊痛。主治腹部小腸與胸、心、咽喉病症,某些熱病病症,神經方面病症和頭、面、頸、眼、耳病症以及本經脈所經過部位之病症。

 

少澤穴(1)

少澤穴.jpg

井(金)穴。少,小;澤,水澤凹陷處,意指穴位。穴居指端為手太陽小腸經井穴,脈氣初出而微小,與少衝并列,故名。

穴位:小指末節尺側,距指甲角1分處。

功能:清熱、利咽、通乳。

主治:寒熱汗不出、頭痛、振寒、喉痹、舌急捲、口熱煩心、心痛、短氣、胸脅痛、咳嗽、瘛瘲、黃疸、鼻衄、臂內廉痛、乳腫、婦人產後無乳、痎瘧、中風、癲疾、目翳、耳聾、舌強不能言、項強、小指不用、咽中乾、吐血、風痰。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精神分裂症、前臂痛、昏迷。

 

前谷穴(2)

前谷穴.jpg

滎(水)穴。前,前方;谷,山谷。穴居小指本節前凹陷處,故名。

穴位:小指尺側,小指本節(第5掌指關節)前方赤白肉際處。握拳時,當掌指橫紋尺側端。

功能:清熱、利竅、舒筋。

主治:咳嗽、胸滿、肘臂腕中痛、肘攣、頭痛、頸腫項強、咽腫、目痛淚出、婦人產後無乳、熱病汗不出、癲閑、痎瘧、耳鳴、目翳、鼻衄、鼻塞涕黃、頷腫、喉痹、勞癉、小便赤難、手指麻痒或痛、乳癰。

 

後谿穴(3)

後谿穴.jpg

輸穴,八脈交會穴。后溪。后,與前相對,指穴内氣血運行的人體部位為后背督脉之部。溪,穴内氣血流行的道路。該穴名意指穴内氣血外行於腰背的督脉之部。本穴物質為前谷穴傳來的天部濕熱之氣,至本穴後其外散的清陽之氣上行督脉,運行的部位為督脉所屬之部,故名。

穴位:手掌尺側,微握拳,當第5掌指關節後的遠側掌横纹與赤白肉際處。

功能:強化督脉陽氣。清心安神, 通經活络。

主治:頭痛項强、目赤腫痛、落枕、耳聾、耳鳴、鼻衄、癫癇、虐疾、黄疸、盗汗、腰背腿痛、肘、臂、手指挛急等、急性腰扭傷、落枕、精神分裂症、癔病、角膜炎等。

 

腕骨穴(4)

腕骨穴.png

原穴。穴近腕骨,故名。

穴位:手掌尺側赤白肉際,第5掌骨基底與鉤骨之間凹陷處。屈腕時,當腕遠側橫紋尺側端。

功能:疏太陽經邪,清小腸濕熱。

主治:熱病汗不出、頭痛、頸項強急、頰腫引耳、喉痹、鼻塞、鼽衄、嘔吐、消渴、脅痛、黃疸、指攣臂痛、腕痛無力、耳鳴、目翳、口噤、腰背,肘屈不可伸、涕出、痎瘧、狂、五指不可屈伸,心與小腸火盛、煩悶。膽囊炎、肘腕及指關節炎、糖尿病、胃炎。

 

陽谷穴(5)

陽谷穴.jpg

經穴“。陽”,陽氣也。“谷”,兩山所夾空虛之處也。陽谷名意指小腸經氣血在此吸熱後化為天部的陽熱之氣。本穴物质為腕骨穴傳来的濕熱水气,至本穴后水氣進一步吸熱氣化上行更高的天部層次,本穴如同陽氣的生發之谷,故名“陽谷”。

穴位:手腕尺側,當尺骨莖突與三角骨之間的凹陷處。

功能:清心明目,通經活络、鎮驚聰耳。

主治:頭痛目眩、目赤腫痛、耳鳴耳聾、齒痛頜腫、腕關節疾患、癫癇、癫狂、熱病、精神病、小兒驚風、神經性耳聾、痔瘡。精神病,癫癇,肋間神經痛,神經性耳聾,口腔炎,齒龈炎, 腮腺炎。

 

養老穴(6)

養老穴.jpg

郄穴。《靈樞‧衛氣》:「手太陽之本,在外踝之後,標在命門(目)之上一寸也。」養老,隱退。穴隱于骨縫之中,取穴時須轉手方得,故名。

穴位:前臂背面尺側,尺骨小頭近端橈側凹陷處。屈肘前臂旋後,掌心對胸,當前臂伸側面尺骨小頭橈側縫隙中。

功能:舒筋、明目。

主治:肩臂酸痛、目視不明、腰痛不可轉側、筋攣腳痹、肘外廉紅腫,手不能自上下。肩臂痛、落枕、呃逆。

 

支正穴(7)

支正穴.jpg

絡穴。支,即「肢」;正,正中。穴當前臂之中,故名。《針方六集》:「一方以腕骨、肘節為兩端,居中是穴,當臂之中,故曰支正。」或因其為手太陽小腸經絡穴,絡脈從正經分出,支出于正,故名。

穴位:前臂背面尺側,小海與陽谷的連線上,腕背橫紋上5寸處。

功能:清神志、解表熱。

主治:振寒、寒熱、頭痛、目眩、頷腫項強、肘臂不舉、肘攣、手指痛不能握、熱病汗不出、癲疾、驚恐、悲憂、腰背酸痛、四肢乏力、狂易、熱病、痂疥。神經衰弱、前臂癱瘓。

 

小海穴(8)

小海穴.jpg

合(土)穴。小,指小腸經;海,指脈氣彙集處。穴為手太陽小腸經合穴,脈氣深大如水流入海處,故名。

穴位:肘內側部,尺骨鷹嘴與肱骨內上髁之間凹陷處。當肱骨內上髁後尺神經溝中,旁距肘尖(尺骨鷹嘴)約5分許。

功能:散太陽經邪,通小腸熱結、祛風氣、清神志。

主治:癲疾,寒熱汗不出,瘧,惡寒,齒齲痛,風眩,頭痛,目眩,項痛引肘腋,頰腫,頷、頸、肩、臑、肘、臂外後廉痛,耳聾,目黃,四肢不舉,腰痛引少腹,心中煩,背膂振寒,狂易。尺神經痛、精神分裂症、舞蹈病。

 

肩貞穴(9)

肩貞穴.jpg

貞,正。穴在肩後紋端,當後肩正中,故名。

穴位:肩關節後下方,臂內收時,腋後紋頭上1寸。

功能:通經活络、清頭聰耳

主治:傷寒寒熱、頷腫、肩胛痛、手臂痛不能舉、耳鳴耳聾、缺盆中痛、牙齒痛、肩中熱痛、手足麻木不舉。上肢癱瘓、腋汗、漏肩風。

 

臑俞穴(10)

臑俞穴.png

交會穴:手太陽、陽維、蹻脈之會。臑,上臂。穴在其後,緊靠背部,故稱「俞」。

穴位:肩部,腋後紋頭直上,肩胛岡下緣凹陷處。

功能:舒筋、活絡、散結、化痰

主治:寒熱、肩臂痛不可舉、臂酸無力,肩腫引胛中痛、脛痛。上肢癱瘓、漏肩風、乳腺炎。

 

天宗穴(11)

天宗穴.jpg

天,高處;宗,宗仰。古以日月星辰為天宗,穴在上背部肩胛高處,故名。

穴位:肩胛部,岡下窩中央凹陷處,與第4胸椎相平。上直秉風。

功能:解太陽經邪,宣胸脅氣滯。

主治:肩重肘臂痛不可舉,胸脅支滿,咳逆搶心、頰頷腫,肩胛痛,背痛。乳腺炎、乳腺增生、產後乳少、肩關節周圍炎、落枕。

 

秉風穴(12)

秉風穴.png

交會穴:手太陽、陽明、手足少陽之會。秉,執持,又通「柄」;風,指風門。穴近風門,兩穴同居肩胛岡上,故名。

穴位:肩胛部,岡上窩中央,舉臂呈凹陷處。當曲垣與巨骨之間,天髎外下方,下直天宗。

功能:散風活絡,止咳化痰

主治:肩痛不可舉、肩胛疼痛、項強、腠理不密風邪易入、咳嗽頑痰。頸椎病、漏肩風。

 

曲垣穴(13)

曲垣穴.jpg

曲,彎曲;垣,矮牆,形容肩胛岡。穴當肩胛岡內側端彎曲處,故名。

穴位:肩胛部,岡上窩內側端凹陷處,當第2胸椎棘突與臑俞連線的中點。上直肩井。

功能:祛風。

主治:肩胛周痹,肩臂熱痛、肩膊拘急疼悶。肩關節周圍炎、岡上肌腱炎、肩胛下神經痛、頸椎病。

 

肩外俞穴(14)

肩外俞穴.jpg

穴居肩背部,與肩中俞相比,位偏於外,故名。

穴位:背部第1胸椎棘穴下(陶道)旁開3寸處,當肩胛骨內上方。

功能:祛風。

主治:肩胛中痛,熱而寒至肘,頸項強急。頸椎病、落枕。

 

肩中俞穴(15)

肩中俞穴.png

穴居肩背部,與肩外俞相比,靠近人體縱軸(中線),故名。

穴位:背部,第7頸椎棘突下(大椎)旁開2寸處。

功能:宣肺降逆。

主治:咳嗽、哮喘、唾血、目視不明,肩背疼痛,寒熱,小兒奶癆。支氣管炎、落枕、頸椎病、支氣管擴張。

 

天窗穴(16)

天窗穴.jpg

《靈樞‧根結》:「手太陽根于少澤,入于天窗」。天,指上部;窗,孔竅。穴在頸部近耳竅處,故名。

穴位: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後緣與喉結相平處。當扶突後上5分。

功能:清咽、消腫、開音。

主治:頰腫痛、肩痛引項、耳鳴、耳聾、暴喑不能言,咽冷聲破,中風緩縱不隨,喉嗌痛、乳蛾、喉痹、癭氣、頸痛、頭痛、癮疹、癲狂、肩痛引項、齒噤、汗出、痔漏。甲狀腺腫大。

 

天容穴(17)

天容穴.png

《針灸甲乙經》則稱本穴為「手少陽脈氣所發」,現從《外台秘要》、《銅人腧穴針灸圖經》歸入手太陽。天,指上部;容,容納,指咽喉部能「容」物。穴居頸部近咽喉處,故名。

穴位:頸外側部,下頜角後方,胸鎖乳突肌前緣凹陷處。

功能:清咽消腫。

主治:耳聾、耳鳴、咽腫、喉痹梗咽,頸項癰腫,不能言,咳逆上氣,胸痛,胸滿不得喘息,嘔逆吐沫,齒噤,喘喝坐伏病惡埃煙、疝積,寒熱,頸項瘰癧不可顧,癭,肩痛不可舉,齒牙齲痛。急性扁桃體炎、咽喉炎,中心性血管痙攣性視網膜病變、中風。

 

顴髎穴(18)

顴髎穴.jpg

交會穴:手少陽、太陽之會。顴,顴骨;髎,又作窌,骨孔。穴在顴骨下凹陷處,故名。

穴位:面部,目外眥直下,顴骨下緣凹陷處。與迎香相平。

功能:祛風、利面頰。

主治:口眼歪斜、面赤、目赤黃、目眩、口眼瞤動、腫唇癰、口不能嚼、齒痛、頰腫痛。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顱腦手術針麻用穴,拔上頜牙針麻用穴。

 

聽宮穴(19)

聽宮穴.jpg

交會穴:手足少陽、手太陽之會。耳司聽,宮居中。穴位於耳屏前中央,故名。

穴位:面部,耳屏(耳珠)中央前,下頜骨髁狀突後方,張口時呈凹陷處。

功能:宣耳竅、寧神志。

主治:癲狂癇、驚、耳聾、耳鳴、耳痒、瞤耳、耳出清汁、齒痛、心腹滿、臂痛、瘛瘲、眩仆、喑不能言。聾啞、眩暈(美尼爾氏征)、中耳炎、外耳道炎、面神經麻痹、下頜關節炎。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手太陽小腸經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deseYe 的頭像
    jAdeseYe

    jAdeseYe的氣功煉炁之道

    jAdese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