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足太陰脾經

足太陰脾經.jpg

足太陰脾經是一條經脈,十二正經之一,足陽明胃經相表里。本經起於隱白,止於大包,左右各21個腧穴。足太陰脾經從大趾末端開始(隱白),沿大趾內側赤白肉際(大都),經核骨(第一骨小頭後(太白、公孫),上向內踝前邊(商丘),上小腿內側,沿脛骨後(三陰交、漏谷),交出足厥陰肝經之前(地機、陰陵泉),上膝股內側前邊(血海、箕門),進入腹部(衝門、府舍、腹結、大橫;中極、關元,屬於脾,絡于胃(腹哀;會下脘、日月、期門),通過膈肌,夾食管旁(食竇、天溪、胸鄉、周榮;絡大包;會中府),連舌根,散佈舌下。

它的支脈:從胃部分出,上過隔肌,流注心中,接手少陰心經。

本經有了異常變動就表現為下列的病症:舌根部發強,吃了就要嘔,胃脘痛,腹脹,好噯氣,得到大便或放屁後就感到輕鬆,全身感到沉重無力。

本經所屬腧穴能主治有關「脾」方面所發生的病症:舌根部痛,身體不能活動,吃不下,心胸煩悶,心窩下急痛,大便溏,腹有痞塊,泄利,或小便不通,黃疸,不能安睡,勉強站立,大腿和小腿內側腫、厥冷,足大趾不能運用。比如胃脘痛、腹漲、嘔吐嗳氣、便溏、黄疸。身體沉重無力、舌根强痛、膝股部内側腫脹、厥冷等病証。

 

隱白穴(1)

隱白穴.jpg

井(木)穴。隱,隱藏;白,指「白肉」。喻其穴隱於赤白肉際處。

穴位:足大趾末節內側,距趾甲角1分處。

功能:調血統血,扶脾溫脾,清心寧神,溫陽回厥。

主治:腹脹,逆息,腹中有寒氣,氣喘,腸熱暴泄,膈中悶,嘔吐不欲食飲,熱病衄血不止,煩心善悲,足脛中寒,不得臥,氣滿胸中熱,夢魘不寧,女子月事過時不止,崩漏,吐血,大小便皆血,尸厥死不知人,脈動如故,男隱卵大潰病,小兒客忤,慢驚風,癲狂。月經過多,子宮痙攣。

 

大都穴(2)

大都穴.jpg

滎(火)穴。都,都會。穴當大趾本節隆起處,故名。

穴位:足內側緣,足大趾本節(第一跖趾關節)前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功能:健脾,化濕,止瀉。

主治:熱病汗不出且厥,手足清,暴泄,腹脹胸滿,胃心痛,食不化,嘔逆,大便難,諸下利,腰痛,身重骨痛,瘧不知所苦,風逆,暴四肢腫,濕則唏然寒,飢則煩心,飽則眩,卒得中風。

 

太白穴(3)

大都穴.jpg

太白。太,大也。白,肺之色也,氣也。該穴名意指脾經的水濕雲氣在此吸熱蒸升,化爲肺金之氣。本穴物質爲大都穴傳來的天部水濕雲氣,至本穴後受長夏熱燥氣化蒸升,在更高的天部層次化爲金性之氣,故名太白。大白名意與此穴同,大,通太。脾經俞穴。俞,輸也。本穴物質爲天之下部的水濕雲氣,吸熱後化爲陽氣蒸升于更高的天部層次,爲脾經經氣的重要輸出之穴,故爲脾經俞穴。足太陰原穴。原,本原也。脾經爲少氣多血之經,氣不足、血有餘,而本穴的蒸升之氣同合于足太陰脾經的氣血特性,且能較好地充補脾經經氣的不足,爲脾經經氣的供養之源,故爲足太陰原穴。

穴位:足内側緣,當足大趾本節(第1跖骨關節)後下方赤白肉際凹陷處(當第一跖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

功能:健脾和中、理氣運化

主治:胃痛,腹脹,腸鳴,洩瀉,便秘,痔漏,腳氣,體重節痛,治脚氣、脚氣红腫痢疾、體重節痛、腰痛不可俯仰、身重骨酸、下肢麻痹或疼痛、吐瀉等。

 

公孫穴(4)

大都穴.jpg

公孫穴屬足太陰脾經絡穴,是脾經經氣與絡氣交會的樞紐。脾經經由此穴聯絡胃經。為八法穴之一,會通衝脈。古文史稱土德旺者為黃帝,黃帝姓公孫,本穴走脾胃土經,土居中央,其色黃,土德甚旺,孫又有孫絡之意,故穴名公孫。

穴位:足大趾本節後一寸,內踝前凹陷中。足背最高點是第一蹠骨與第一楔狀骨接合處,從最高點向內踝移下,取骨邊凹陷處。

功能:疏導氣血,化瘀止痛

主治:腳氣,腳浮腫,小便不利,痛經、失眠、急性腸炎、腹水腸鳴、胸脅脹痛、腸風便血、九種心痛、胸滿鞕痛、痰多壅胸膈、急性胃炎、胃痛、胎衣不下、瘀血上攻、胸腹腸胃各種疾病

 

商丘穴(5)

大都穴.jpg

經(金)穴。商為金音,穴屬足太陰脾經五腧穴中的經穴,陰經經穴屬金,故稱「商」。穴在內踝前下方,與丘墟位置相對,故名。

穴位:足內踝前下方凹陷處,舟骨結節與內踝尖連線的中點。當脛骨前肌腱內側。

功能:健脾,化濕,清神。

主治:脾虛,腹脹,腸鳴,溏泄,秘便,寒熱善嘔,胃脘痛,黃疸,食不化,胃反,腹痛,大驚,乳痛,痔疾,陰股內廉疼,疝引小腹痛,筋攣痛,膝不得屈伸,不可以行,內踝疼痛,婦人絕子,小兒驚風,喉痹,舌本強痛,骨痹,煩滿,厥頭痛,面腫起,癲疾狂多食,善笑不休,煩心,渴,夢魘,痔。胃炎,腸炎,消化不良,下肢浮腫。

 

三陰交穴(6)

三陰交穴.jpg

交會穴:足太陰、厥陰、少陰之會。三陰,指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足少陰腎經三條陰經(足三陰);交,交會。穴當足三陰經交會處,故名。

穴位: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

功能:補脾土,助運化,通氣滯,疏下焦,調血室精宮,祛經絡風濕

主治:月經不調,不思飲食,腹脹腸鳴,能近怯遠,上瞼下垂,瞼緣炎,脾胃虛弱,心腹脹滿,腸鳴溏泄,痔疾,食不消化,食後吐水,脾病身重,四肢不舉,婦人症瘕,崩漏,帶下,經閉,不孕,妊娠胎動,難產,死胎,胎衣不下,產後惡露不行,血暈,夢遺失精,陰莖痛,小便不利,遺尿,白濁,疝痛,足痿,足下熱,痹痛,臁瘡腳氣,小兒客忤,手足逆冷,濕痹不能行,膝內痛,脛痛不能久立,心悲,癲疾,喉痹,項頸滿,肺脹痰嗽不得臥。泌尿生殖系疾患,子宮出血,帶下,睪丸炎,急慢性腎炎,癃閉,淋病,腸疝痛,陽萎,遺精,遺尿,急慢性腸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高血壓,失眠,濕疹,蕁麻疹,皮膚騷痒,糖尿病、神經官能症,中毒性消化不良,滯產。

 

漏谷穴(7)

漏谷穴.jpg

漏,泄漏;谷,山谷,指穴位。本穴《針灸甲乙經》作「足太陰絡」,程扶生《醫經理解》:「謂有漏而別走者也,」故名。

穴位:小腿內側,內踝尖上6寸,脛骨內側緣後方凹陷處。當內踝尖與陰陵泉的連線上,三陰交上3寸。

功能:健脾,化濕,利氣。

主治:腹中熱若寒,腹脹善鳴,強欠,膝內痛,心悲氣逆,少腹脹急,血瘕,小便不利,失精,厥氣上頭巔,痃癖,偏墜,濕痹,腿膝冷,麻痹不仁,足踝腫痛。

 

地機穴(8)

地機穴.jpg

郄穴。地,指下方;機,機關、機杼,似指膝關節和脛骨內側髁而言。穴位於其下,故名。

穴位:小腿內側,陰陵泉下3寸,當陰陵泉與內踝尖的連線上。

功能:和脾理血,調燮胞宮。

主治:腹脅氣脹,水腫,腹堅,不嗜食,小便不利,溏瘕,腹中痛,臟痹,腰痛,疝,痔,月經不調,症瘕,遺精。痛經。

 

陰陵泉穴(9)

陰陵泉穴.jpg

合(水)穴。內側為陰,突起為陵,泉出于下。穴位於小腿內側(陰)脛骨內側髁(陵)之下,與陽陵泉相對,故名。

穴位:小腿內側,脛骨內側髁後下方凹陷處。與陽陵泉相對,當脛骨內側緣與腓腸肌之間,比目魚肌起點部上方。

功能:運中焦,化濕滯,調膀胱,祛風冷。

主治:腹中寒,腹中氣脹,洞泄不化,不嗜食,腸中切痛,脅下滿,水腫,腹堅,小便不利或失禁,寒熱,陰痛,遺精,霍亂,足痹痛,鶴膝風,腰腿膝痛,腳氣水腫,疝瘕。腎炎,尿閉,腹水,腸炎,黃疸。

 

血海穴(10)

血海穴.jpg

血海。血,受熱變成的红色液体也。海,大也。該穴名意指本穴為脾經所生之血的聚集之處。本穴物質為陰陵泉穴外流水液氣化上行的水濕之氣,為較高温度較高濃度的水濕之氣,在本穴為聚集之状,氣血物質充斥的范圍巨大如海,故名。血海穴和血有著密切的關系,血海穴屬於足太陰脾經,是治療血症的要穴。

穴位:大腿内側,髌底内側端上2寸,當股四與肌内側頭的隆起處;屈膝取穴。

功能:活血化瘀,補血養血,引血歸經,補血養肝、滋潤皮膚

主治:生理不順、月經不調、经閉、痛經、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帶下、產後惡露不盡、睾丸炎、小便淋澀、氣逆、腹漲、便溏腹瀉、體倦無力、腹痛;膝蓋疼痛、股内側痛、膝關節疼痛;貧血、風疹、瘾疹、濕疹、皮肤瘙癢、神經性皮炎、丹毒、雀斑;更年期障碍(更年期综合症),瘦腿。

 

箕門穴(11)

箕門穴.jpg

箕,簸箕;門,門戶。兩腿張開,席地而坐,形似簸箕,開張如門,穴在其上,故名。

穴位:大腿內側,血海上6寸,血海與衝門的連線上,當髕底內側端上8寸凹陷處。

功能:調下焦,利水。

主治:癃閉,小便難而白,淋,遺溺,鼠鼷痛。下肢癱瘓(脊髓灰質炎後遺症等),前列腺炎。

 

衝門穴(12)

衝門穴.jpg

交會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穴在動脈旁,氣衝之外側,如氣衝之門。

穴位:腹股溝外側,距恥骨聯合上緣中點(曲骨)3.5寸,髂外動脈搏動處外側,當髂前上棘與恥骨聯合之間的連線的外1/3折點處。

功能:理血,調下焦。

主治:腹寒氣滿,腹中積聚疼痛,身熱,疝痛,癃閉,難產,妊娠子上衝心,不得息,痔疾,霍亂,帶下產崩,痃癖。尿瀦留。

 

府舍穴(13)

府舍穴.jpg

交會穴:足太陰、厥陰、陰維之會。府,指六腑;舍,住所。穴處腹部,為六腑所居,故名。

穴位:下腹部,腹結下3寸,距前正中線4寸凹陷處,當腹股溝上方,衝門外上7分。

功能:調下焦,散積聚。

主治:疝瘕,髀中急痛,搶心,腹痛,腹滿積聚,厥逆霍亂。子宮脫垂。

 

腹結穴(14)

腹結穴.jpg

穴為腹氣所結聚處。「腹」又作「腸」,「結」又作「屈」,意為腸的盤回曲結之所。右側腹結穴約當急性闌尾炎體表壓痛點。

穴位:下腹部,大橫下1.3寸,距前正中線4寸處。下距府舍3寸,約當臍中與髂前上棘連線的外1/3折點。

功能:調氣理腸。

主治:繞臍痛,上衝搶心,腹寒瀉利,咳逆,疝痛,善驚恐。急性單純性闌尾炎。

 

大橫穴(15)

大橫穴.jpeg

交會穴:足太陰、陰維之會。橫直臍旁,當大橫紋中,故名。

穴位:腹中部,距臍中4寸,腹直肌外緣凹陷處。

功能:溫中,理腸。

主治:大風逆氣,多寒善悲,驚怖,心忪少力,下痢,洞泄,便秘,小腹寒痛,中焦虛寒,四肢不可舉動,小腹熱,欲走太息。膽道蛔虫症,腸道蛔虫症,腸麻痹。

 

腹哀穴(16)

腹哀穴.jpg

交會穴:足太陰、陰維之會。腹內腸鳴音猶如哀鳴,故名。

穴位:上腹部,臍中上3寸(建里)旁開前正線4寸處,當大橫上3寸。

功能:溫中,理腸。

主治:腹寒痛,食不化,便結,下痢膿血。消化不良。

 

食竇穴(17)

食竇穴.jpg

食,飲食;竇,孔隙,指穴位。此穴主治飲食方面的病症,故名。

穴位:胸外側部,前正中線旁開6寸,第5肋間隙凹陷處。當乳根外2寸,內與中庭相平。

功能:利胸膈、調脾胃。

主治:脅痛,兩脇連心痛,胸脅支滿,膈間雷鳴,漉漉常有水聲,脾氣大損,水腫臌脹,小便不通,婦人產後腹脹水腫,翻胃,食已即吐,傷寒太陰病。哮喘。

 

天谿穴(18)

天谿穴.jpg

穴居上胸,故稱「天」。當天池外側,俱近乳,「池」、「溪」均指乳汁流通而言。

穴位:胸外側部,乳頭外旁2寸,當第4肋間隙凹陷處。

功能:寬胸、通乳。

主治:胸中滿痛、乳癰腫潰、咳逆上氣、喉鳴有聲、呃逆。產後乳少。

 

胸鄉穴(19)

胸鄉穴.png

胸,胸部;鄉,偏僻處。穴位於胸旁,故名。

穴位:胸外側部,前正中線旁開6寸,第3肋間隙凹陷處。約與玉堂相平。

功能:寬胸、利脅。

主治:胸脅支滿,痛引胸背,不得轉側。支氣管炎、胸膜炎,肋間神經痛。

 

周榮穴(20)

周荣穴.jpg

周荣。周,遍布、環繞之意。荣,草類開花或谷類结穗的茂盛狀態。該穴名意指脾經的地部水濕大量蒸發化為天部之氣。本穴雖属脾經穴位,但脾經氣血因胸鄉穴的流散而無物傳至本穴。本穴物質的来源是本穴上部區域散流至此的地部水液,至本穴后,因受心室外傳之熱的作用,地部水濕大量氣化上行天部,氣化之氣如遍地開花之状,脾土也還其原本的燥熱之性,故名。

穴位:胸側部,當第2肋間隙,距前正中線6寸。

功能:宣肺平喘,理氣化痰,寬胸利氣,生發脾氣

主治:胸脅脹滿,咳嗽,氣喘,支氣管炎,支氣管擴張,肺膿瘍,肺炎,胁痛,胸痛引背,咳逆上氣,咳唾膿血,飲食不下,呃逆,食道狭窄,不思飲食,胸膜炎,肋間神經痛,胸脅支满,胸脅脹滿疼痛,膈肌痙攣

 

大包穴(21)

大包穴.jpg

脾之大絡。包,包容。脾之大絡,布于胸脅,包羅于此處,故名。

穴位:側胸部,腋窩頂點(極泉)與第11肋游離端下方(章門)連線的中點,約當第6肋間隙凹陷處。

功能:宣肺理氣,寬胸益脾、利脅。

主治:胸脅痛,喘息,身盡痛、支氣管哮喘、胸膜炎、肋間神經痛、全身疼痛、無力。,百節皆縱。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足太陰脾經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jAdeseYe 的頭像
    jAdeseYe

    jAdeseYe的氣功煉炁之道

    jAdese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