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足陽明胃經

足陽明胃經.jpg

足陽明胃經是一條經脈,十二正經之一,與足太陰脾經相表里。本經起於承泣,止於厲兌,左右各45個腧穴。本经主治胃肠病、神志病和头、面、眼、鼻、口、齒疾患,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病變。

足陽明胃經經脈,從鼻的兩旁開始,上行而左右相交於鼻根部,到內眼角與足太陽膀胱經晴明穴相交會,向下沿鼻柱外側,進入上齒中,回出來挾口兩旁,環繞嘴唇,在頦唇溝承漿穴處左右相交,退回來沿下頷骨後下緣到大迎穴處,沿著下頷角的頰車穴向上行至耳前,穿過顳頷關節,經過足少陽膽經的客主人穴(即上關穴),沿著鬢髮邊際到額前;下行的一支,從大迎穴前方,向下到喉結旁的人迎穴,沿著喉嚨,進入鎖骨上窩,深入體腔,下行穿過膈肌,歸屬於胃,聯絡脾;外行的主幹,從鎖骨上窩向下循行於胸腹部,經過乳中(即乳頭處),挾臍兩旁到達腹股溝中央的氣衝處,腹內一條支脈,從胃下口幽門部起始,向下沿腹腔內到達腹股溝中央的氣街處和主幹相會合,向下經過大腿前面髀關穴、到達隆起的伏免穴,向下入臏骨,沿著脛骨前外緣,到足背上,進入中趾內側縫。另有一支脈,在膝下三寸分出,向下到中趾外側縫。從脛骨外緣下行的主幹,在足背部又分出一條支脈,進入大趾內側端。

 

承泣穴(1)

承泣穴.jpg

承,承接;泣,落淚。穴在目下,泣下則相承,故名。

穴位:面部,瞳孔直下眼球與眶下緣之間凹陷處。當目中線上,下瞼溝正中。

功能:祛風散火,疏邪明目。

主治:眼眥赤痛,多淚,昏夜無見,目瞤動,口眼歪斜。角膜炎、夜盲、近視眼、青光眼、視神經萎縮,眼輪匝肌痙攣,面神經麻痹。

 

四白穴(2)

四白穴.png

四,四方開闊之意;白,光明清澈。主治目疾,針之可使視力增強,故名。

穴位:面部,瞳孔直下,眶下孔凹陷處。當目中線上,眼裂下瞼緣下一寸,鼻尖與目外眥連線的中點。

功能:祛風,明目。

主治:目赤痛,目翳,目瞤動,流淚,目不明,眼弦痒,口眼歪斜,頭痛,眩暈。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角膜炎,鼻炎膽管蛔虫症。

 

巨髎穴(3)

巨髎穴.png

巨,大;髎,骨空處,穴位於顴骨與下頜骨間的較大凹陷處。交會穴:足陽明、陽蹻之會。《類經圖翼》補充作:陽蹻、手足陽明之會。《黃帝內經太素》楊上善注作:喬脈、足陽明、任脈之會。

穴位:面部,瞳孔直下與鼻翼下緣相平的凹陷處。當鼻唇溝外側,目中線上。

功能:祛風、通竅。

主治:緣內障,目赤痛,多淚,口眼歪斜,眼瞼瞤動,近視眼,鼻衄,齒痛,頷腫,唇頰腫,面目惡風寒頸腫臃痛,瘛瘲,青盲,鼻塞,遠視,目翳。鼻炎,鼻塞,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

 

地倉穴(4)

地倉穴.png

地,指下部;倉,倉庫。面部分三庭:鼻以上為上庭(天),鼻為中庭(人),鼻以下為下庭(地)。穴在面下庭口角之旁,故名。因其近口角,故又名「胃維」

穴位:面部口角外側,上直瞳孔,近鼻唇溝下端處。當口角旁4分,目中線上。

功能:祛風邪,通氣滯,利機關。

主治:口眼歪斜,言語不能,音啞,流涎,手足痿躄不能行,狂風罵詈撾斫人,小兒大便不通,飲食不收,水漿漏落,眼瞤動不止,目不得閉。面神經麻痹,三叉神經痛,鵝口瘡。

 

大迎穴(5)

大迎穴.jpg

迎,指動脈搏動處。穴當面動脈搏動之處,足陽明胃經由此前下人迎,故名。

穴位:面部下頜角前方,咬肌附著部前緣,面動脈搏動處。當頜下緣中點上方一橫指,鼓頰肘呈凹陷處。

功能:祛風,利口齒。

主治:頰腫,牙痛,面腫,發熱,口噤,口歪,舌強不能言,瘰癧,癲疾,寒痙,胃中滿,喘呼逆息,口不收食,不得嚼,數欠氣,風癰面浮腫,目不得閉,唇吻強瞤動不止,牙關脫臼,蝦蟆瘟。面神經麻痹,流行性腮腺炎。

 

頰車穴(6)

頰車穴.jpg

頰,指面旁;車,指牙關。漢‧劉熙《釋名‧釋形體》:「頰,挾也,面旁稱也,亦取挾斂食物也。」「或曰頰車,亦所以載物也。」穴當頰部咬肌處,故名。

穴位:面頰部,下頜角前上方約一橫指(中指),咬肌中,按壓時有凹陷處。

功能:利牙關,祛口頰風邪。

主治:口眼歪斜,口噤,失音不語,牙痛不可嚼物,含頰腫痛口急,頸項強痛不得回顧,惡風寒。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急性腮腺炎,牙髓炎,急性牙周炎,顳頜關節炎,咬肌痙攣。

 

下關穴(7)

下關穴.png

顴弓橫置似關,穴在其下,與上關穴相對。交會穴:足陽明、少陽之會。

穴位:面部耳前方,顴弓與下頜切跡所形成的凹陷中。張口肘下頜骨髁狀突前移,凹陷即消失。

功能:祛風、聰耳、利牙關。

主治:耳鳴耳痛,牙痛,牙關脫臼、眩暈、口眼歪斜,耳中有膿,耳聾鳴,頸腫,久風卒風,齒齦痛,惡風寒不可嚼,痙。三叉神經痛,面神經麻痹,中耳炎,顳頜關節炎。

 

頭維穴(8)

頭維穴.png

穴在頭部發角,為頭之維,故名。

穴位:頭側部,額角髮際上5分,頭正中線旁開4.5寸處,與神庭相平。

功能:祛風泄火,止痛明目。

主治:寒熱頭痛,目痛多淚,喘逆煩滿,嘔吐流汗,難言,眼瞼瞤動不止,風淚出,目視物不明。前額痛,偏頭痛,精神分裂症,功能失調性子宮出血,脫髮。

 

人迎穴(9)

人迎穴.jpg

交會穴:《針灸大成》:足陽明、少陽之會。迎,指動脈搏動處。《黃帝內經太素》楊上善註:「結喉兩箱,足陽明脈迎受五藏六府之氣以養于人,故曰人迎。」

穴位:頸部結喉旁,胸鎖乳突肌前緣,頸總動脈搏動處。當結喉旁1.5寸。

功能:平氣、降逆。

主治:咽腫、咳嗽、胸滿、喘息、癭氣、瘰癧、吐逆霍亂,頭痛,身大熱,狂言而妄見妄聞,項腫氣悶,食不下,耳鳴腰痛,嘔吐有痰。急、慢性喉炎,扁桃腺炎,高血壓,低血壓,甲狀腺腫。

 

水突穴(10)

水突穴.jpg

胃經經水在此大量氣化上行天部。水突。水,指穴内的物質為地部水液。突,突破也。該穴名意指胃經的地部經水受心火上炎之熱大量氣化。本穴物質為人迎穴傳来的地部經水,位处頸部,受心火上炎之熱經水大量氣化,如同釜中之水受熱時的翻滚上突之状,故名。

穴位:位於頸部胸鎖乳突肌的前侧邊缘,喉结斜下方。在喉结與鎖骨中間高度,如果以其他穴位位置為基準尋找本穴位時,在人迎下方,氣舍上方尋找。

功能:冷却循頸項上炎的火熱之氣並為天部提供水濕陽氣。

主治:咽喉腫痛、咳嗽、氣喘等。

 

氣舍穴(11)

氣舍穴.jpg

舍,住處。穴近氣管,故名。

穴位:頸部,鎖骨內側端上緣,胸鎖乳突肌的胸骨頭與鎖骨頭之間凹陷處;當鎖骨上小窩中。

功能:利咽喉,消癭腫。

主治:喉痹,咳逆上氣,頸項強不得回顧,瘰癧,呃逆,肩腫,癭瘤,咽腫,哽咽食不下,瀉痢。

 

缺盆穴(12)

缺盆穴.jpg

穴當鎖骨上窩內,此窩凹陷如盆,形狀不規則。《黃帝同經素問直解》高士宗註:「項側兩開,鎖骨缺陷如盆。」

穴位:鎖骨上窩中央,距前正中線4寸。當鎖骨中點上方,胸鎖乳突肌鎖骨頭外側凹陷處。

功能:利肩臂,瀉胸中之熱。

主治:咳嗽、氣喘、咽喉腫痛、瘰癧、聲音沙啞、通鼻竅等。

 

氣戶穴(13)

氣戶穴.jpg

穴居上胸部,其下為肺臟,肺司呼吸,為氣出入的門戶。

穴位:胸部,鎖骨中點下緣凹陷處,距前正中線4寸。

功能:宣肺、理氣。

主治:哮喘,咳嗽,胸脅支滿,胸背疼,四肢浮腫,呃逆,呼吸肩息,不知食味,脇肋痛。

 

庫房穴(14)

庫房穴.jpg

庫房為儲物之所,穴居肌肉豐厚隆起處,又屬足陽明胃經,故名。

穴位:胸部前正中線旁開4寸,第一肋間隙凹陷處。與華蓋相平,約當鎖骨中點下緣(氣戶)與乳頭(乳中)連線的上1/4折點。

功能:宣肺,理氣。

主治:咳逆上氣,呼吸多唾濁沫膿血,胸痛,胸脅支滿。

 

屋翳穴(15)

庫房穴.jpg

屋翳,指頂部的覆蓋物(如帳幕之類),穴在上胸部,故名。

穴位:胸部前正中線旁開4寸,第二肋間隙凹陷處。與紫宮相平,約當鎖骨中點下緣(氣戶)與乳頭(乳中)連線的中點。

功能:宣肺、理氣。

主治:乳中疼痛、身腫皮痛,不可近衣,淫濼苛獲,久則不仁,體重,遍身風痒疼痛,瘛瘲、小兒喘脹。乳癰、乳癖(乳腺增生)。

 

膺窗穴(16)

庫房穴.jpg

膺,前胸兩旁,當胸大肌隆起處;窗,指孔竅。穴居胸膺近乳頭部,故名。

穴位:胸部前正中線旁開4寸,第3肋間隙凹陷處,乳頭上方,與玉堂相平,約當鎖骨中點下緣(氣戶)與乳頭(乳中)連線的下1/4折點。

功能:理氣、通乳。

主治:哮喘,咳逆,寒熱,胸滿短氣,臥不安,胸脅腫痛,乳癰,腸疝痛,唇腫,腸鳴泄注,胸塞癰腫。

 

乳中穴(17)

庫房穴.jpg

穴當乳頭正中,故名。

穴位:胸部,乳頭正中。男子約當第四脅間隙或第5肋上緣,距前正中線4寸處。

功能:調氣醒神、明目通竅。

主治:能預防及改善母乳不暢,促進消化,治咳嗽、哮喘、咽喉腫痛、頸部腫大、鎖骨上窩痛、乳汁分泌不足、目瘤、癫癇、產后出血、月經不调、性冷淡等。

 

乳根穴(18)

庫房穴.jpg

乳指乳頭,根即根部,穴在乳房根部,故名乳根

穴位:乳根在胸部,當乳頭直下,乳房根部,第5肋間隙,距前正中線4寸

功能:理氣、降逆、通乳。

主治:咳逆氣促,乳腫痛,胸下悶痛,噎膈食不下,膺腫,卒吐,小兒暴病,腹滿短氣轉鳴,小兒溫瘧,小兒癖,反胃,乾嘔,腹痛脹急,不得氣息,上衝心胸,旁攻兩脇,或塊壘踴起,或牽引腰背,上氣唾膿血,霍亂,噫氣,傷寒,胎衣不下,呃逆。產後乳汁分泌不足,乳腺炎,乳癖(乳腺增生)。

 

不容穴(19)

不容穴.jpg

不容,胃經的氣血物質本穴不為容纳也。本穴位處乳之下部,所受氣血乃胃經上部區域脾土中的外渗水液,至本穴后因無外界之熱使其氣化轉變,其運行只是單纯的循經下傳,故名不容

穴位:上腹部,臍中上6寸(巨闕)旁開2寸,當肋弓下緣凹陷處。

功能:和胃、止嘔。

主治:腹滿脘痛,嘔吐,吐血,喘咳,胸背痛,不嗜食,肩息,脅下痛,口乾,雀目,脈不出,腹虛鳴。胃擴張,肋間神經痛。

 

承滿穴(20)

不容穴.jpg

承,受也。满,满盛也。承满名意指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满溢而行。本穴物質為不容穴傳来的地部經水,因本穴所處為腹部肉之陷,故而地部經水為屯積之狀,又因本穴肉陷也淺,經水一注即滿,故名承滿。

穴位:仰卧位,在臍上5寸,上脘(任脉)旁開2寸處取穴。当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横肌;有第七肋間动動、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動、静脉;分布;當第七肋間神經分支處。

功能:和胃,消脹,降逆。

主治:腸鳴疝痛,脘痛,膨脹,飲食不下,下痢,黃疸,肋下堅痛,吐血,上氣喘逆,肩息唾血,膈氣。肝炎,急慢性胃炎。

 

梁門穴(21)

梁門穴.jpg

梁,屋頂之横木也。门,出入之通道也。該穴名意指胃經的氣血物質被本穴约束。本穴物質為承滿穴傳来的地部經水,本穴為腹部肉之隆起(脾土堆積)處,有约束經水向下流行的作用,經水的下行是滿溢之状,如跨梁而過,故名。

穴位:當腹直肌及其鞘處,深層為腹横肌;有第7肋間動、静脉分支及腹壁上動、静脉;當第8肋間神經分支處(右側深部當肝下缘,胃幽內部)。

功能:约束胃經的地部經水並使其维持一定的數量。

主治:胃痛、呕吐、纳呆、泄瀉、便溏,及消化性潰瘍病,急、慢性胃炎,胃下垂等。十二指長潰瘍、胃下垂、胃神經官能症。主治胃痛、腹漲、嘔吐。

 

關門穴(22)

不容穴.jpg

關,關隘;門,出入之處。穴在上腹部,當胃腸通道的關口。

穴位:上腹部,臍中上3寸(建里)旁開2寸處,當不容與天樞連線的中點。

功能:調胃腸,消脹滿,化積滯。

主治:腹脹善滿,積氣,腸鳴卒痛,泄,不欲食,脘痛,挾臍急痛,水腫,遺溺,便秘,痰瘧振寒,腹中氣游定挾臍急,身腫重。急慢性胃炎。

 

太乙穴(23)

不容穴.jpg

太乙,又作太一,原意為元始、最初。古稱太乙神居於北極星。《史記‧天官書》:「中官天極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穴在中上腹,近天樞(對北斗第一星為名)穴,故名。

穴位:上腹部,臍中上2寸(下脘)旁開2寸處,當不容與天樞連線的下1/3折點。

功能:除濕散熱。

主治:癲狂,脘痛,腸疝,腳氣,遺尿,心煩,吐舌。嘔吐。

 

滑肉門穴(24)

不容穴.jpg

滑肉,指腹直肌鞘;門,出入處,指穴位。穴當腹直肌鞘處,故名。

穴位:上腹部,臍中上1寸(水分)旁開2寸處,當天樞上1寸。

功能:平肝逆陽、鎮静安神、清心開竅

主治:舌強,吐血,諸種胃揚病,脫肛,發狂,癲疾,嘔逆,吐舌。腹痛,嘔吐。

 

天樞穴(25)

不容穴.jpg

清代《釐正按摩要術》:「人身之有臍,猶天之有北辰也,故名曰天樞。」穴近臍,故名。因其位於上下腹之間,當全身上下之半。《素問‧至真要大論》:「身半以上…天氣主之;身半以下…地氣主之…。半,所謂天樞也。」

穴位:腹中部,臍中旁2寸,腹直肌中。

功能:疏調大腸,扶土化濕,和營調經,理氣消滯。

主治:嘔吐,下利,腹痛,便秘,腸鳴腹脹,水腫,赤白帶下,月經不調,淋濁,不孕,瘧振寒,熱甚狂言,臍疝繞臍而痛,時上衝心,氣疝,嘔噦,面腫,奔豚,食不化,身腫,女子胞中痛,症瘕吐血,小便不利,霍亂,虛損勞弱,久瀉不止,大便數。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菌痢,腸麻痹,急性腸梗阻,闌尾炎,腹膜炎,腸道蛔虫症,子宮內膜炎。

 

外陵穴(26)

不容穴.jpg

外,外側;陵,隆起。穴當臍旁腹直肌部,故名。

穴位:下腹部,臍中下1寸(陰交)旁開2寸處,當天樞下1寸。

功能:調腸、利氣。

主治:腹痛,疝氣,月經痛,心如懸,引臍腹痛。女性絕育朮針麻用穴。

 

大巨穴(27)

不容穴.jpg

大巨。二詞合解,指穴内氣血物質所占據的區域為大為巨。本穴物質為外陵穴傳來的地部水液,其下傳之水為脾土中的外渗之水,來源及流經區域巨大,如同巨大的浅溪,故名大巨。

穴位:位於下腹部,當臍中下2寸,距前正中線2寸。

功能:調腸,利氣,固腎氣。

主治:消化系统疾病:小腹漲滿,阑尾炎,腸炎,腸梗阻,便秘,腹痛;泌尿生殖系统疾病:小便不利,尿潴留,膀胱炎,尿道炎,睾丸炎,遺精,陽萎,疝氣,痛經,不孕,失眠,四肢倦怠,失眠,尿閉,善惊,煩渴,陰下縱。

 

水道穴(28)

不容穴.jpg

水,水流;道,通道。穴有通調水道作用,《銅人腧穴針灸圖經》謂治:膀胱有寒,三焦結熱,小便不利。」故名。

穴位:下腹部,臍中下3寸(關元)旁開2寸處,當天樞下3寸。

功能:利水,消脹,調經。

主治:小腹脹滿,狐疝,膀胱有寒,三焦結熱,小便不利,痛引陰中,月經至則腰脊痛,子門有寒引髕髀,脊強。腎炎,膀胱炎,尿瀦留,腹水,睪丸炎。

 

歸來穴(29)

不容穴.jpg

穴能治潰疝等證使其回復,故名。

穴位:下腹部,臍中下4寸(中極)旁開2寸處,當天樞下4寸,氣衝上1寸。

功能:理氣,提胞,治疝。

主治:少腹痛,奔豚,疝氣,陰丸上縮,月經不調,經閉,陰冷腫痛,帶下,婦人血藏積冷,男子陰萎。睪丸炎,子宮內膜炎,卵巢炎,不孕症,產後惡露不止。

 

氣衝穴(30)

不容穴.jpg

衝,要衝。穴近股動脈,氣血旺盛,故名。一名氣街,意義相似。交會穴:《針灸聚英》:衝脈所起。《循經考穴編》:胃之支絡、直絡皆會于此。

穴位:腹股溝稍上方,臍中下5寸(曲骨)旁開2寸。當恥骨聯合上緣中點旁開2寸,股動脈搏動處。

功能:舒宗筋,散厥氣,調膀胱,和營血。

主治:陰腫莖痛,睪丸痛,疝痛,奔豚,婦人經漏,不孕,胎產諸疾,脅中滿,喘呼逆息,腹痛,暴腹脹滿,癃淫濼,身熱,腰痛控睪,少腹及股卒俯不得仰,脫肛,熱淋閉不得尿,石水,難產,子上搶心,陰萎,脾胃虛弱,感濕成萎,汗大泄,妨食,帶下產崩,腸鳴。男女生殖器疾患。

 

髀關穴(31)

髀關穴.jpg

髀,股部;關,指轉動處。穴近股關節,故名。

穴位:大腿前面,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屈股時,與會陰相平的縫匠肌外側凹陷處。

功能:祛風,通絡,利腰膝。

主治:髀股痿痹,不得屈伸,腰痛膝寒,腹痛,足麻木不仁,黃疸,股內筋絡急,小腹引喉痛。風濕痛,下肢癱瘓。

 

伏兔穴(32)

伏兔穴.jpg

伏,俯伏。穴位於大腿前面股四頭肌隆起處,形似伏兔之狀。《針灸大成》:「上有肉起如兔之狀」。

穴位:大腿前面,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6寸處。當股直肌肌腹中。

功能:祛寒濕,利腰膝。

主治:腰膝冷痛,下肢麻痹不仁,腳氣,寒疝,狂邪鬼語,風勞氣逆,少氣。下肢癱瘓,膝關節炎,蕁麻疹,股外側皮神經炎。

 

陰市穴(33)

陰市穴.jpg

陰市。陰,水也。市,聚散之地。該穴名意指胃經的地部經水在此匯合。本穴物質為髀關穴傳來的地部經水,為脾土中的外渗之水,因本穴位處肉之陷,經水在此為匯合之状,故名。

穴位:陰市在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髕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髕底上3寸

功能:溫經散寒,理氣止痛

主治:膝關節痛,下肢伸屈不利,腰痛,下肢不遂,腹脹,腹痛,腿膝酸痛,腳弱無力,痿痹,兩足拘急,水腫,下肢癱瘓,膝關節及其周圍軟組織病變,腿膝麻痹酸痛,屈伸不利,小腹脹痛,疝氣,腿膝痿痹,腳氣,風濕性關節炎,髕上滑囊炎,髕骨軟化癥,心痛,腦血管病后遺癥,消渴,糖尿病等。

 

梁丘穴(34)

梁丘穴.jpg

高起處為“丘”,穴當膝上,猶如山梁之上,故名。

穴位:人體大腿前面,當髂前上棘與髌底外側端的連線上,髌底上2寸。

功能:理氣和胃,通經活络。

主治:痹痛、鹤膝風、胃痛、胃、腹瀉、膝盖疼痛、乳

 

犢鼻穴(35)

犢鼻穴.gif

犢,小牛。膝部髕韌帶兩旁凹陷宛如牛犢鼻孔,穴在其中,故名。《類經圖翼》:「在膝髕下,胻骨上,骨解大筋陷中,形如牛鼻,故名。」《醫宗金鑒》:「膝蓋骨下,胻骨上陷中,俗名膝眼。此外陷中,兩旁有空,狀如牛鼻,在外側者故又稱「外膝眼」。

穴位:膝部,屈膝時,髕骨與髕韌帶外側凹陷處。

功能:祛風濕,利膝關。通經活絡疏風散寒理氣消腫止痛

主治:膝痛、腳氣、下肢麻痹、犢鼻腫。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病。腿膝疼、膝關節炎、下肢麻痹、腳氣、水腫、膝腳無力,不能久站、大便失禁、腹脹、便秘。

 

足三里穴(36)

足三里穴.jpg

 

位於膝下三寸,因稱「三里」。《素問‧針解》:「所謂三里者,下膝三寸也。」為與手三里相區分,《聖濟總錄》冠以「足三里」。足三里有和胃健胃、通腸導滯的作用,對於脾胃病症如胃痛、嘔吐、腸鳴、便秘等均有療效,古有“肚腹三里留”的說法。

穴位: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3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脛骨前肌中。

功能:調理脾胃,和腸消滯,清熱化濕,降逆利氣,扶正培元。

主治:脘痛脹滿,膈咽不通,食飲不下,嘔吐,善噫,腸鳴,腹痛,便秘或腹瀉,霍亂,心悸,胸脅支滿,少腹腫痛,遺溺,小便不利,五勞贏瘦,七傷虛乏,發熱,虛煩身熱,癲癇,頭重額痛,口歪,咽痹,乳癰,目疾,不能遠視,四肢腫滿,膝胻酸痛,腳氣,腳腫,腰痛不可以顧,癱瘓。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返流性胃炎,胃、十二指腸潰瘍,胃腸運動功能失常,胃輕癱,幽門痙攣,腸梗阻,菌痢,急、慢性腸炎,闌尾炎,急性胰腺炎等消化系統病症。虛弱,休克,貧血,高血壓,肝炎,黃疸,哮喘,癲癇,神經衰弱,高脂血症,白細胞減少症,痛風以及過敏性疾病泌尿,生殖系統疾病。

 

上巨虛穴(37)

上巨虛穴.jpg

巨虛,指小腿部脛腓兩骨之間較大的空隙處。《素問‧針解》:「巨虛者,蹺足獨陷者。」為與下巨虛相對,《千金翼方》冠以「上」字。《靈樞‧本輸》稱「巨虛上廉」,其意相同。

穴位: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6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足三里直下3寸,脛骨前肌中。

功能:理脾和胃,通腸化滯,疏經調氣。

主治:脾胃虛弱,飧泄,大腸癰,胸脅滿,膝腫,腳氣,腸中切痛而鳴濯濯,當臍而痛,食不化,喘不能久立,虛勞,偏風猥腿,手足不仁。闌尾炎,急慢性胃炎,急慢性腸炎,菌痢,下肢癱瘓。

 

條口穴(38)

條口穴.jpg

穴處脛骨前肌,狹長如「條」;又居脛腓兩骨之間,按之虛大有「口」,故名。

穴位: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8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小腿前外側中點,脛骨前肌中,外與豐隆相平。

功能:調腸胃,利氣,清熱。

主治:脛病,足緩失履,脛寒不得臥,足胻痛,足痿,足冷,脘痛,腸疝痛,下利,咽痛,膝股腫,跗腫轉筋,寒酸腫痛,濕痹,足下熱。漏肩風(肩痛不能舉)。

 

下巨虛穴(39)

下巨虛穴.jpg

巨虛,指小腿部脛腓兩骨之間較大的空隙處。《素問‧針解》:「巨虛者,蹺足獨陷者。」為與上巨虛相對,《千金翼方》冠以「下」字。《靈樞‧本輸》稱「巨虛下廉」,其意相同。

穴位:小腿前外側,外膝眼(犢鼻)下9寸,脛骨前緣外一橫指(中指)處,當上巨虛直下3寸。

功能:調腸,清熱,通乳。

主治:胃熱、腹痛,泄瀉痢疾,下肢痹症,足痿,乳癰,癲癇,小腹痛,腰背控睪而痛,寒熱身痛,暴驚狂言,氣逆,轉筋,脛重,足跗不收,跟痛。急慢性腸炎,風濕性關節炎,腳氣症。

 

豐隆穴(40)

豐隆穴.jpg

豐即豐滿,隆指突起,足陽明經多氣多血,氣血於本穴會聚而隆起,肉漸豐厚,故名之。

穴位:小腿前外側,外踝尖上8寸,胫骨前缘外二横指(中指)處。内與條口相平,條口穴外1寸,當外膝眼(犊鼻)與外踝尖連線的中點。

功能:化痰濕,有很好的除湿祛痰的效果,寧神调治脾和胃两大脏腑。

主治:頭痛、眩晕。咳嗽痰多等痰飲病証。癫狂。下肢痿痹。耳源性眩暈、高血壓、神經衰弱、精神分裂症、支氣管炎、腓腸肌痙攣、肥胖症

 

解谿穴(41)

解谿穴.gif

經穴。解,指骨解(骱);溪,指凹陷處。穴處踝關節前兩筋間凹陷處。

穴位:足背與小腿交界處的橫紋中央凹陷處,當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

功能:理脾,化濕,清胃熱。

主治:頭痛,眩暈,眼疾,頭面浮腫,腹脹,便秘,足膝痛或痿痹,癲疾,霍亂,轉筋,熱病汗不出,善噫,胃熱譫語,瘧,瘛瘲,驚悸,股膝重,筋痹,面目赤,口痛嚙舌,足脛虛腫,氣逆。腎炎,臌脹,腸炎,足下垂,踝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病,血栓閉塞性脈管炎,血栓性靜脈炎。

 

衝陽穴(42)

衝陽穴.jpg

原穴。穴當足背動脈搏動(趺陽脈)處,血氣旺盛,因稱「衝」;又為足背高處,因稱「陽」。

穴位:足背最高處,拇長伸肌腱與趾長伸肌腱之間,足背動脈搏動處。

功能:扶土化濕,和胃寧神。

主治:頭面浮腫,上齒痛,腹脹,胃脘痛,足痿,腳背腫痛,癲狂,瘧,痿厥,風頭重,額痛,樞股腨外廉骨痛,腹大不嗜食,熱病汗不出,口中熱病,瘛瘲,痹不仁,振寒時有熱,四肢不舉,腹滿身重,善嘔,癭,口眼歪斜。脈管炎。

 

陷谷穴(43)

陷谷穴.jpg

輸穴。陷,凹陷;谷,山谷。穴當足背第2~3跖骨間凹陷如谷處。

穴位:足背第2、3跖骨結合部前方凹陷處。

功能:行水,利氣。

主治:顏面浮腫,目赤痛,腸鳴腹痛,腹水,盜汗,足背腫痛,發熱,熱病汗不出,腹大滿,喜噫,咳逆不止,痎逆不止,痎瘧少氣,季肋支滿痛。癔病。

 

內庭穴(44)

內庭穴.jpg

滎穴。內,里;庭,庭院。穴處趾縫之間,猶如門口場地,由外而內,故名。

穴位:足背第2、第3趾間,趾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功能:清胃熱,化積滯。

主治:齒痛,鼻衄,口歪,口噤,口臭,胃熱上衝,喉痹,腹脹滿,腸疝痛,泄瀉,赤白痢,便秘,足背腫痛,發熱,煩躁,嘈雜,食不化,脛痛不可屈伸,瘧,不嗜食,惡食,小便出血,小腹痞滿,石蠱,寒瘧面腫,腸鳴,癮疹,耳鳴。牙痛,三叉神經痛,急慢性腸炎,腸疝痛,腳氣。

 

厲兌穴(45)

厲兌穴.jpg

井穴。厲,履(鞋),指足部;兌,通銳,意為尖端。穴位於足趾的最前端,故名。

穴位:在足大指次指之端外側,向中指邊去爪甲如韭葉。」即足第2趾趾甲廊外側角後旁1分凹陷處。

功能:蘇厥,清胃熱。

主治:顏面浮腫,口歪,口噤,氣絕,齒痛,喉痹,多夢,心腹脹滿,發熱,昏厥,鼽衄,眩時仆,足胻寒,不得臥,振寒,夢魘不寧,喜寐,癲狂。神經衰弱症,扁桃腺炎,癔病。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足陽明胃經
    全站熱搜

    jAdese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