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陽明大腸經

手陽明大腸經.jpg

手陽明大腸經是一條經脈,十二正經之一,與手太陰肺經相表里。本經起於商陽,止於迎香,左右各20穴位。

手陽明大腸經起於食指末端(商陽),沿食指橈側緣向上,出第一、二掌骨間(合谷),進入兩筋(拇長伸肌腱和拇短伸肌腱)之間的凹陷處,沿前臂橈側,進入肘外側,經上臂外側前緣,上肩,出肩峰部前邊,向上交會頸部(會大椎),下入缺盆(鎖骨上窩),絡於肺,通過橫隔,屬於大腸,大腸下合於足陽明胃經的上巨虛穴。

支脉從缺盆部上行頸旁,通過面頰,進入下齒齦,迴繞至上唇(會地倉),交會於人中,左脈向右,右脈向左,分佈於鼻孔兩側,接足陽明胃經。

主治頭面五官疾患、熱病、皮膚病、腸胃病、神志病等及經脈循行部位的其他病症 。患者主要症狀如下牙痛、咽喉腫痛、鼻出血、鼻流清涕、口乾、頸腫痛、上肢伸側前緣及肩部疼痛或運動障礙等。

 

商陽穴(1)

商陽穴.jpg

商,宮、商、角、徵、羽五音之一,屬金。穴在手太陰肺經少商穴的外側,為「陽」。商陽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腧穴,為大腸經之井穴。

穴位:食指末節,橈側指甲旁約0.1寸

功能:泄熱止痙、開竅利咽。

主治:中風跌倒,卒暴昏沉,痰盛不省人事,牙關緊閉,熱病汗不出,胸中熱,寒熱痎瘧、咽喉腫痛,青盲,手指麻木,手臂外廉痛,肩背痛引缺盆,牙痛,口乾頤頷腫。耳鳴、耳聾、齒痛、、胸滿、喘咳、頜腫、中風、昏迷,為急救穴之一。

 

二間穴(2)

二間穴.jpg

二,第二;間,間隙、指穴,此為大腸經的第二穴。二間穴是属于手陽明大腸經的腧穴,是大腸經的滎穴。

穴位:微握拳,食指橈側緣,第二掌指關節前方赤白肉際凹陷處。

功能:清熱、利咽、明目。

主治:目昏不見、鼻衄、牙痛、咽喉腫痛、喉痹、頷腫、肩背痛、多臥善唾、振寒、多驚、口歪眼斜、傷寒寒熱、頭痛、手指麻木。

 

三間穴(3)

二間穴.jpg

三間穴是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腧穴,是大腸經的輸穴。

穴位:微握拳,食指本節(第2掌指關節)後方橈側凹陷處。

功能:泄熱利咽,調腑通便。

主治:目急痛、下齒痛、咽喉腫痛、喉痹、咽塞、手指手背紅腫、寒熱、胸滿腸鳴、肩痛、唇口乾、身熱、腹脹、喘息、大便不通、多臥善唾、瘧疾、手指麻木、發熱無汗。口腔頜面病症、三叉神經痛、失眠。

 

合谷穴(4)

合谷穴.jpg

合谷穴是手陽明大腸經的原穴,又名虎口。“合”意即合攏,“谷”是山谷的意思。此穴在第一、二掌骨之間,兩骨相合,形狀如山谷的地方,所以名為合谷。又因位於手拇指虎口兩骨之間,所以又稱為虎口

穴位:位於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間,約當第二掌骨橈側的中點處取穴。另有簡便取穴法:以一手的拇指指骨關節橫紋,放在另一手拇、食指之間的指蹼緣上,當拇指尖下是穴。

功能:清熱解表,明目聰耳,鎮靜止痛

主治:指孿,臂痛,半身不遂,熱病無汗,多汗,咳嗽。頭痛眩暈,目赤腫痛,鼻衂鼻淵,齒痛耳聾,痄腮,面腫,咽喉腫痛,牙關緊閉,口眼歪斜,失喑。胃痛,腹痛,便秘,痢疾。疔瘡,瘾疹,疥瘡。小兒惊風。感冒,流行性感冒,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齒神經痛,咽炎,扁桃體炎,吞嚥不利,神經衰弱,癔病,前臂神經痛,支氣管炎,哮喘,顳頜關節功能紊亂,鼻炎,痛經,閉經,滯產,產婦宮縮無力,產後乳少,單純性甲狀腺腫,小兒消化不良,急性胰腺炎,結膜炎,電光性眼炎,關節痛。

 

陽谿穴(5)

陽谿穴.jpg

陽谿穴是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腧穴,是大腸經的經穴。陽為陰之對,指陽經;溪即溝溪,局部呈凹陷,像山間溝溪,故名陽溪

穴位:在手腕橈側,拇指上翹,當兩筋(拇長伸肌健與拇短伸肌腱)之間,腕關節橈側處

功能:清熱散風,通利關節 手陽明經脈、經別、絡脈、經筋均與頭、目、耳、齒有聯系,故陽溪穴可治療頭面五官病癲、狂、癇證多由心、肝痰火蒙蔽清竅所致,陽溪為五輸穴中的經穴,五行屬火,火乃肝之子、土之母,瀉之可清心肝之火,補之可健脾除痰,故陽溪可用于癲、狂、癇證的治療

主治:頭痛,目赤腫痛,目翳,耳聾,耳鳴,舌本強,吐舌,齒痛,齲齒痛,咽喉腫痛,鼻衄,鼻鼽,泄瀉,消化不良,癲狂,癇證,肩臂疼痛,半身不遂,偏癱,腕痛連肘,腕臂痛,肘臂不舉,手腕疼痛無力,腕關節及周圍軟組織疾病,五指拘攣,掌中熱,身熱,熱病心煩,瘧疾,神經性頭痛,扁桃體炎等。

 

偏歷穴(6)

偏歷穴.jpg

偏,偏離;歷,逾越。手陽明之絡由此走向手太陰。《黃帝內經太素》楊上善註:「手陽明經上偏出此絡,經歷手臂別走太陰,故曰偏歷也。」偏歷穴是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腧穴,是大腸經的絡穴。

穴位:前臂背面橈側,腕橫紋上3寸處。屈肘時,當陽溪與曲池連線的前1/4折點。

功能:清肺氣,調水道,通脈絡。

主治:目不明,鼻衄,耳聾耳鳴,喉痹,肩膊肘腕酸痛,小便不利,水蠱,嗌乾,口噼,頰腫,癲疾多言,風瘧汗不出。扁桃體炎,面神經麻痹,前臂神經痛,橈骨莖突部狹窄性腱鞘炎。

 

溫溜穴(7)

溫溜穴.jpg

溫,指陽氣;溜,通流。穴為手陽明之郄,本經脈氣流注至此而深入,故名。溫溜穴是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腧穴,是大腸經的郄穴。

穴位:前臂背面橈側,腕橫紋上5寸處。屈肘,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陽溪上5寸。

功能:清邪熱,理腸胃。

主治:頭痛、口齒痛、喉痹、面浮、肩背酸痛,肩不舉,噦,腹鳴腹痛,疔癰,傷寒寒熱,癲癇、面赤,腫,狂仆,四肢腫,吐涎,口舌痛,膈中氣閉,喉痹不能言。口腔炎、腮腺炎,舌炎。

 

下廉穴(8)

下廉穴.jpg

廉,棱角,側邊。穴在前臂橈骨邊緣,上廉之下方,故名。為與足下廉(下巨虛)相區分,《聖濟總錄》冠以「手」字。下廉穴是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腧穴。

穴位:前臂背面橈側,肘橫紋下4寸處。當陽溪與曲池連線的後1/3折點。

功能:疏泄陽明經熱。

主治:頭風頭痛,眩暈,目痛,肘臂痛,繞臍痛,食不化,狂言,痃癖,腹痛,氣喘,唇乾,涎出,偏風,冷痹不遂,小腹滿。乳腺炎。

 

上廉穴(9)

下廉穴.jpg

廉,棱角、側邊。穴在前臂橈骨邊緣,下廉之上方,故名。為與足上廉(上巨虛)相區分,《聖濟總錄》冠以「手」字。上廉穴是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腧穴。

穴位:前臂背面橈側,肘橫紋下3寸處。當陽溪與曲池連線的後1/4折點處。

功能:疏泄陽明經熱。

主治:腦風頭痛,肩膊酸痛,手足麻木,風水膝腫,腸鳴腹痛,小便難、黃赤,半身不遂,骨髓冷。肩關節周圍炎,偏癱、肘勞。

 

手三里穴(10)

下廉穴.jpg

手,上肢。穴居前臂,與下肢足三里相對應而名。別名「上三里」,其意相同。手三里穴是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腧穴。

穴位:前臂背面橈側,肘橫紋下2寸處,當陽溪與曲池連線上,曲池下2寸。

功能:和胃利腸。

主治:牙痛、頰頷腫,肩膊痛,肘攣不伸,手臂頑麻,中風口歪,半身不遂,泄瀉,霍亂,遺矢,瘰癧,腸腹時寒,腰背痛,五勞虛乏,四肢贏瘦,失音。中風偏癱,肘臂痛,面神經麻痹,消化性潰瘍,胃炎,睪丸炎。

 

曲池穴(11)

手五里穴.gif

曲池。曲,隱秘也,不太察覺之意。池,水的圍合之處、匯合之所。曲池名意指本穴的氣血物質為地部之上的濕濁之氣。本穴物質為手三里穴降地之雨氣化而來,位處地之上部,性濕濁滯重,有如霧露,為隱秘之水,故名曲池。曲池穴是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腧穴,是大腸經的合穴。

穴位:人體曲池穴位於肘橫紋外側端,屈肘,當尺澤穴與肱骨外上髁連線中點。

功能:轉化脾土之熱,燥化大腸經濕熱,提供天部陽熱之氣。

主治:老人斑、皮膚粗糙、手肘疼痛、眼疾、牙疼;上肢癱、麻、痛;高血壓、貧血等。咽喉腫痛,牙痛,目赤痛,瘰癧,癮疹,熱病上肢不遂,手臂腫痛,腹痛吐瀉,高血壓,癲狂。上肢癱瘓、高血壓、蕁麻疹、流行性感冒、扁桃體炎、甲狀腺腫大、急性胃腸炎等。皮膚病、外感表症、為祛風要穴。

 

肘髎穴(12)

肘髎穴.jpg

髎,又作窌,骨孔。穴位於肘部骨節空隙處,故名。肘髎穴是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腧穴。

穴位:臂外側,屈肘時曲池上方1寸,肱骨邊緣凹陷處。

功能:舒肘利節。

主治:肘臂痛,拘攣,麻木,嗜臥,肘節風痹。肱骨外上髁炎。攣急。

 

手五里穴(13)

手五里穴.gif

手,指上肢;里,意指「寸」。原意指穴在天府下五寸(見《素問‧氣穴論》王冰注),又說尺澤之後五寸(《類經》張介賓注),但與定位寸數有出入。原名五里,為與足五里相區分,《針灸資生經》冠以「手」字;《聖濟總錄》冠之以「臂」字。手五里穴是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腧穴。

穴位:臂外側,肩髃與曲池的連線上,曲池上3寸處。

功能:舒經利節 調和氣血

主治:心下脹滿痛,上氣,風勞驚恐,吐血,肘臂痛,嗜臥,四肢不得動搖,寒熱瘰癧,咳嗽,痎瘧。

 

臂臑穴(14)

臂臑穴.jpg

臂,上肢;臑,上臂。因所在部位而名。臂臑穴是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腧穴

穴位:臂外側,三角肌止點處;當肩髃與曲池的連線上,曲池上7寸。

功能:舒臂、明目。

主治:寒熱,頸項拘急,瘰癧,肩背痛不得舉,臂細無力,手不得向頭,臂痛,漏肩風,眼病。肩關節周圍炎,肺葉切除朮針麻穴,上肢癱瘓。

 

肩髃穴(15)

肩髃穴.jpg

手陽明、蹻脈之會。肩,肩頭;髃,前角。穴在肩端骨(肩胛骨肩峰部)前處方,故名。肩髃穴是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腧穴。

穴位:肩部三角肌上,臂外展或向前平伸時,當肩峰前外方凹陷處。

功能:疏散經絡風濕,清泄陽明氣火,通利關節,祛邪解熱。

主治:肩中熱、肩冷,指痹臂痛,偏風,半身不遂,熱風癮疹,手臂攣痛,臂細無力,筋骨酸疼,風濕搏于兩肩,四肢熱。中風偏癱,高血壓,肩關節周圍炎,蕁麻疹。

 

巨骨穴(16)

巨骨穴.jpg

巨,大也。骨,水也。巨骨名意指大腸經陰沖降地後所形成的巨大水域。本穴物質為肩髃穴傳来的地部經水,流至本穴後,由於本穴位外鎖骨與肩胛骨之間的凹陷處,經水聚集於本穴,故名巨骨。巨骨穴是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腧穴。

穴位:肩上部,鎖骨肩峰端與肩胛岡之間凹陷處。

功能:消腫散結。

主治:背膊痛,胸中有瘀血,肩臂不得屈伸而痛,驚癇,吐血,瘰癧,癭氣。岡上肌腱炎。

 

天鼎穴(17)

天鼎穴.jpeg

天,指高處;鼎,古代炊具,圓腹三足,用以形容頭部以及頸椎和兩側的胸鎖乳突肌;穴居頸部,故名。《太平聖惠方》稱「天頂」,為同音借用。天鼎穴是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腧穴。

穴位:頸外側部,胸鎖乳突肌後緣,當結喉旁,扶突與缺盆連線的中點處。

功能:利咽喉,清肺氣。

主治:暴喑氣梗,喉痹咽,痛不得息,飲食不下,喉中鳴。扁桃體炎,喉頭炎,呃逆,上肢麻木。

 

扶突穴(18)

禾髎穴.jpg

“扶”是扶持、幫助的意思;“突”的意思是“冲”。這個穴位的意思是大長經的經氣在外部熱氣的幫助下上行天部。故名“扶突穴”。扶突穴是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腧穴。

穴位:些微侧仰,先取甲状軟骨與舌骨之間的廉泉穴,從廉泉穴向外4横指,在胸鎖乳突肌的前、後缘之間。

功能:為天部層次提供水溫,清潤肺氣。清热熱除火,通經活络。

主治:咳嗽、氣喘、咽喉腫痛、吞咽困難、失音、梅核氣、呃逆、暴喑,瘰癆,瘿氣。

 

禾髎穴(19)

禾髎穴.jpg

禾,稻禾;髎,骨空。穴居上唇髭出如禾處,又當上頜骨尖牙窩部凹陷中,故名。為避免與「和髎」穴的漢語拼音相混淆,冠以「口」字,稱「口禾髎」。

穴位:上唇部,鼻孔外緣直下,與水溝穴相平處。當水溝旁5分,上頜骨尖牙窩部。

功能:開關通竅。

主治:鼻瘡、息肉、鼻塞、鼻衄、鼻清涕、口噤不開、鼻窒口噼、尸厥、鼻炎、面神經麻痹。

 

迎香穴(20)

迎香穴.jpg

迎,逢迎;香,香味。穴在鼻旁,主治鼻塞不通,不聞香臭,故名。迎香穴是屬於手陽明大腸經的腧穴。

穴位:面部,鼻翼外緣中點旁鼻唇溝中凹陷處。

功能:通鼻竅,散風邪,清氣火。

主治:鼻衄不利,鼻有息肉,鼻塞,多涕,不聞香臭,面痒浮腫,眼熱而紅,口眼歪斜,虫積腹痛。鼻竇炎、鼻炎、酒糟鼻、面神經麻痹、面肌痙攣、三叉神經痛、便秘、膽道蛔蟲症、痛經。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手陽明大腸經
    全站熱搜

    jAdeseY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